“剛剛過去的7月,大家對高溫天氣印象深刻,以前說高溫天氣是極端事件,到2030年高溫熱浪將成為中國夏季天氣的新常態。”9月18日,在2018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氣候變化:科學與傳播”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說。
丁一匯的這一開場白,立刻吸引了與會者的注意力。據他介紹,氣候變化后,除高溫熱浪外,人類面臨的另一大風險就是全球暴雨和洪水的增加。以上海徐家匯為例,上海有長達100多年的一小時暴雨量統計,即一小時雨下的有多大。數據顯示,100多年來,其小時降雨量在不斷上升,尤其是1960年代以后上升速度更快。“城市化是氣候變化的一個反映,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逢雨必澇,而且,越是繁華的地方雨量越大。”丁一匯說。
與丁一匯不謀而合,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以下簡稱IPCC)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翟盤茂表示,城市對應對氣候變化至關重要。有研究表明,城市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的75%以上;同時,城市建筑集中、人口密集、交通繁忙、暴露度大和脆弱性強,是氣候變化高風險區。
“受全球變化和城市化效應雙重影響,未來城市極端事件發生概率將進一步增加。”翟盤茂強調,近30多年中國7個超大城市升溫速度比全球平均升溫速度更加明顯,如果全球平均增長1℃,我們的大城市已經增加了2℃。
在研究中,丁一匯曾對上海貿易中心做了一個淹沒情景圖,結果顯示,在氣候變暖2℃時,由于海平面上升,陸家嘴有一半將被淹沒,在4℃時,就要被全部淹沒。
面對如此風險,人類該如何應對?“適應、減緩。”丁一匯說,必須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按照《巴黎協定》的約定,在1.5℃—2℃升溫下,中國將在2030年總排放量達到峰值。這是中國科學家對未來走低碳發展之路所做的碳排放的預算,如果不走這條路,碳排放就不能達標,由此帶來的環境和氣候問題也將不可逆。
至于低碳之路具體該怎么走,丁一匯表示,就是淘汰化石能源以及落后產能,讓煤、石油、天然氣等退出能源歷史舞臺,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核能等清潔能源。“在過去10—15年,美國、歐洲通過走這條路,實現了保護環境與發展的雙贏,中國也可以。”丁一匯說。
就此問題,翟盤茂表示,城市在全球變暖和城市化同時影響下,其致災因子在增強,因此,必須采取一些有效的治理和適應減緩措施,來減少人們的風險。事實上,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城市也有著獨特的優勢。如應對氣候變化需要的資金、政策、技術等,這些在城市里都是很強的。城市經濟發達,是各種技術創新的中心,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都便于管理等,可以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資金、技術支持。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潘家華看來,低碳與每個人密切相關,而且符合經濟理性。低碳的經濟理性主要表現為3個方面:即理性預期、風險規避和收益最大化。潘家華解釋,正如人們對孩子的教育投資,并不見得是當下最好的選擇,而二三十年之后,卻符合人們的預期。再就是風險規避,每個人都不想過夏天被灼燒的生活,那就從現在做起,低碳生活,減少排放。
“氣候變化關系著每一個人。因此,要研究一些更好的方法和策略,提升人們的科學素質,增加對氣候變化的理解,讓持有不同觀點,或保守或激進的人們都從自身做起,關注環境,減少浪費。”IPCC第二工作組副主席Stuart Mark Howden說。(記者 付麗麗)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