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環保部門嚴查環境監測數據造假,多企業責任人被行政拘留。
6月16日,山東省環保廳通報了兩起環境在線監測數據造假案例,兩家企業相關負責人均被公安機關行政拘留。
與此同時,近日,因自動監控造假,福建省環保廳將10家問題突出的違法企業列為省級掛牌督辦對象,這也是福建省首次集中對企業自動監控造假進行掛牌督辦。今年3月,在杭州市“亮劍”專項執法行動中,兩家涉嫌在在線設施上弄虛作假的企業被查處。
山西省更是出臺文件,對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判定及處理實施細則進行規范,明確17種篡改監測數據、14種偽造監測數據的行為。
對此,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近年來,環保部在不斷加強對環保數據的監管,一些地方已經開始行動,山東等一些地方也在探索遏制環境數據造假新的機制,未來地方在查處環境數據造假上的力度會進一步加強。”
現狀:監測數據造假多人被拘
山東省環保廳介紹,近期發現巨野縣三達水務公司氨氮自動監測數據偏低。經調查問詢,三達水務公司承認私接暗管,干擾采樣,對監測數據作假。巨野縣環保局對三達公司處以10萬元罰款,公安機關對案件實施者生產主任田某行政拘留15天。
另一起案件系山東省監控中心通過污染源動態管控系統,發現日照城市排水公司氨氮自動監測設備斜率由1修改為0.5,超出正常范圍。日照市環保局對該企業罰款10萬元,公安機關對該企業運行班長楊某行政拘留10天。
相對于山東省的兩起環境監測數據造假行為,福建省查處的問題更多,數據造假的手段也更多樣。
日前,福建省環保廳組織若干個執法小組,突查了全省50多家企業的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運行情況,并將福建馥華食品有限公司等10家問題突出的違法企業列為省級掛牌督辦對象。
福建省介紹,已查到的造假方式包括:破壞采樣管路,人為配制樣品或對樣品進行稀釋;規避儀器采樣時段,致使監控采樣時總是排放達標廢水;故意閑置、不正常運行自動監控裝置;篡改儀器參數,改變數據修正值等。
為此,福建省環保廳責成有關地方環保部門對掛牌督辦企業依法嚴厲查處。對涉嫌篡改、偽造污染源在線監測數據,以及不正常運行污染治理設施的,依法予以行政處罰,并同步移送公安機關對相關責任人實施行政拘留。
早在今年3月,在杭州市也查處兩家涉嫌在線設施上弄虛作假的企業。
同時,今年6月2日起山西省正式實施《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判定及處理實施細則》,明確了環境監測數據造假情形認定,以及對數據造假行為的懲處規定。特別強調,對黨政領導干部、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篡改、偽造或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由負責調查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提出建議,移送有關部門予以處理。
地方在查處環境數據造假上的力度在加大,未來還會進一步加強,馬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一些地區已經在嘗試處罰機制,一旦發現企業數據造假不僅僅面臨處罰,還會影響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影響到企業的信貸、采購、上市等。
背后:屢禁不止因造假成本低
為掩蓋超標排放等問題,環境數據造假也一直被業內稱為“潛規則”。
新環保法實施后,對環境監測數據造假提出了更為嚴厲、明確的處罰措施,用法律強化數據的真實性。
然而,即便如此,環境監測數據造假的問題依然層出不窮。
2015年,全國共發現2658家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存在不正常運行、超標排放、弄虛作假等問題,17個省區市對發現的問題立案78起。環保部通報15起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及數據弄虛作假典型案例。
馬軍介紹,環境數據造假屢禁不止根源是造假成本低、收益大,某省專門負責監管這方面的領導就指出企業環境數據造假的成本就80元~100元,卻可以節省幾十萬元的環境處理成本,差距巨大,部分企業就會鋌而走險。
實際上,嚴懲之下仍難斷根的環境數據造假問題,引起了環保部門的高度重視。
2015年12月,環保部印發《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判定及處理辦法》,為打擊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提供了判定依據。同時要求,地市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定期或者不定期組織開展環境監測質量監督檢查,發現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的,應當依法查處,并向上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報告。
環保部一直在加強環境監測數據的監管,包括新環保法等也對此提出了嚴格要求,馬軍認為,造假還是有一定的普遍性,識別、揭示還是要靠地方加強推進,但是,在加強落實方面一些地區還沒有完全做到。
“地方在查處數據造假上的力度會進一步加強,大的方向一定是這樣,隨著環境監測權的上收,可以預見未來對數據有直接監管、監測權的省一級環保部門會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馬軍說。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