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信息公開已經走過十年,在環保組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以及自然資源保護協會看來,十年來所取得的成就確實值得肯定。兩家環保組織近日發布的“2016-2017年度120城市污染源監管信息公開指數(PITI,以下簡稱報告)”,用“歷史性的進展”來描述我國環境信息公開所取得的成就。
但是,兩家環保組織也指出,新環保法、大氣法關于重點排污單位信息公開的要求仍有待全面執行,特別是涉氣重點排污單位絕大多數未依法時時公開信息。
據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介紹,120個城市包括各直轄市和國家環保規劃確定的主要環保重點城市。評價涉及日常監管、自行監測、投訴舉報、排放數據和環評等五大類信息的公開是否全面、及時、完整和友好。
馬軍告訴記者,此次評價的最大亮點是,為徹底解決新環保法實施前的各類歷史遺留問題,各地在環保部統一部署要求下開展了違規建設項目清理,共涉及62萬余個項目,大批企業環境違規問題首次暴露在公眾視野。
同時,被評價城市的信息公開得分大幅提高,其中,14城得分在70分以上,較上年度翻了一番。馬軍說,此次評價中,80個城市得分較之上一年度有所提升,推動120城市PITI平均得分提高至52.34分,這是自2013年PITI標準升級以來,平均得分首次超過50分。
報告認為,環境信息公開仍存在突出短板。
馬軍稱,新環保法、大氣法關于實時公開的法律要求仍有待得到切實執行。2016年施行的新大氣法,明確要求涉氣重點排污單位應依法實時公開排放信息,但是,在120個城市中,91個城市制作并公開了重點排污單位名錄,涉及2410家廢氣排放企業,但通過網絡公開自動監測數據的僅284家。同時,多數城市發布的重點排污單位名錄質量堪憂,“社會大眾關心、關注的垃圾焚燒處置單位,地方環境影響大的污染企業,以及高架源等未全部納入重點排污單位名錄中。”報告認為,這些極大限制了新大氣法對廢氣排放企業強制公開要求的落實。
報告稱,8成城市污染源日常監管信息公開仍不足50%。其中公開率不足5%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包括株洲、金昌、岳陽、西寧、馬鞍山、平頂山、湘潭、包頭、大同、克拉瑪依、綿陽、南充、錦州、曲靖、蘭州等市。
同時,一批社會關注度高的信息仍未有效公開。報告稱:“2016年全國按日連續處罰案件共1017件,而通過公開文件只能夠明確其中273件,占26.8%;三批中央環保督察初步立案處罰15586家,立案偵查1154件,行政和刑事拘留1075人,但上述信息屬地主管部門并未系統公開?!?/SPAN>
此外,企業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公開存在重大缺失。馬軍介紹,報告對“重點企業數據披露”評價發現,多數企業重金屬、VOCs等特征污染物、危險廢棄物產生、轉移、處置、排放信息仍未公開,而所在城市尚未有效督促其公開。
馬軍說,中央環保督察實現了省區市全覆蓋,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識別的違法問題也是觸目驚心。馬軍建議,下一步應將環保督察的重點從個案問責轉向機制問責,“嚴格督促各地落實環保法、大氣法的環境信息公開要求,查處違反要求的企業和不作為的地方政府,通過讓每一根煙囪都公開。”馬軍希望,借助社會監督力量,突破地方干預,真正建立基于環保法治的長效污染防治機制。
來源:法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