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報記者徐衛星
隨著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以下簡稱強化督查)的深入推進,一張細密的網讓“散亂污”企業無所遁形。
截至6月中旬初步統計顯示,“2+26”城市重新梳理排查后的“散亂污”企業增至十余萬家。數量之大、問題之多超出了人們的預計。
清理整治“散亂污”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應有之義
“散亂污”企業重點是指有色金屬熔煉加工、橡膠生產、制革、化工、陶瓷燒制、鑄造、絲網加工、軋鋼、耐火材料、石灰窯、磚瓦窯、水泥粉磨站、廢塑料加工,以及涉及涂料、油墨、膠黏劑、有機溶劑等使用的印刷、家具等小型制造加工企業。
這類企業特點鮮明,多數是家庭作坊式企業或個體工商戶,位置隱蔽,在省市交界處監管力量比較薄弱的地方相對集中;普遍沒有工商、土地、環保等手續,也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屬于落后產能。
由于大多集中在低端加工業,“散亂污”企業不僅污染嚴重,而且資源能源消耗大,而其“質量”和經濟效益并不高,對地方發展的貢獻有限。以廊坊在此次強化督查中取締的10032家“散亂污”企業為例,取締數量占這類企業總數八成以上,每年總納稅是1.88億元,平均一家企業一萬多元,加起來不如一個大企業。
當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新的階段。在去產能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制造業正由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向智能、綠色化轉型。“散亂污”企業的長期存在,不僅會阻礙當地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甚至成為當地轉型發展的負擔,尾大不掉。
在2017年3月發布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中,產業結構調整被列為首要任務,其中提到,10月底前完成違法“散亂污”企業取締工作。對“散亂污”企業動真格,不僅是改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環境空氣質量的切實舉措,更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經濟良性發展的應有之義。清理整治“散亂污”企業,有利于地方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為轉型發展和優質企業騰出發展空間。
別讓環保問題拖了全面小康的后腿
然而,隨著強化督查工作的不斷推進,也出現了另一種聲音,認為一味關停“散亂污”企業,會對當地民生造成影響。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從多次的督查情況公開數據看,關停整改的“散亂污”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大都存在違法生產、超標排放、未安裝污染治理設施、治污設施運行不正常等問題,且久病不醫,成了難啃的硬骨頭。這些企業直接排出的污染物,嚴重危害了人民群眾的健康,污染了當地生態環境。不僅對經濟貢獻不大,還損害了地方長遠發展的利益。
有數據表明,我們國家的污染損失占GDP的3%左右,如果把生態破壞加進去,這個比例會達到5%~7%,經濟與環境不協調性已經十分突顯。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提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和重點任務,目前,經濟指標等都已經或能夠實現,而能否補齊生態環境短板,則成為了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關鍵環節。
在協調“散亂污”整治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上,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無疑摸索出了一條符合當地發展特色的路徑。通過對其所轄292家“散亂污”企業實現全部關停整治,長期以來困擾當地環境質量的“頑疾”正逐步消除。有著廢舊塑料顆粒加工近30年歷史的無棣縣,針對分布面廣、加工戶眾多的縣情,引導從業人員二次創業,從政策上給予支持。該縣規劃建設了100畝“再生資源”產業園,吸引企業入駐,形成行業集聚。產業園統一規劃設計,建設污染治理設施,提高入園標準,徹底解決“散亂污”環境污染難題,企業和行業正在逐步進入標準化、規范化發展軌道。
不糾結于眼前利益而要放眼長遠
不僅是無棣縣,很多地方的實踐也在證明,清理整治這些違法企業既不會對當地經濟發展傷筋動骨,更不會影響當地人的生活,帶來的或許是脫胎換骨的發展機遇。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持續推動下,工業企業積極應對市場的變化轉型升級、優化供給,也增強了工業企業的盈利能力。近日的一組數據顯示,工業41個行業大類當中,38個行業的利潤在增加。更重要的是,不僅是新興產業保持了比較好的發展勢頭,傳統產業通過改造提升,經營狀況也得到了明顯改善。以紡織服裝行業為例,今年上半年紡織服裝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12%,增幅比上年全年提高了9.6個百分點。地方政府更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加大整治力度,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誠然,關?!吧y污”,涉及職工安置、債務處置、兼并重組等方方面面的問題,企業和地方政府難免會存在畏難和抵觸。但落后產能一天不去,新產能就難有滋養生長的土壤。稍有遲疑,甚至有可能阻礙經濟轉型升級。因此,清理整治“散亂污”類似刮骨療毒,不能糾結于眼前困難。
不過,道理雖然簡單,但在短期利益面前,免不了會有企業選擇鋌而走險、死灰復燃。如何能夠放眼長遠,考驗的不僅是地方執政者的決心,更有智慧。這就要求在利用法治手段的同時更多借助市場的力量,嚴格執行環保、能耗、質量、安全標準,提高落后產能的生產環保成本,同時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實施兼并重組、大力發展綠色信貸,用市場無形之手讓“散亂污”企業難以為繼,讓落后產能無利可圖,最終實現新舊動能有序接替、經濟良性發展。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