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農業部最近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打出貫徹落實“土十條”,防治土壤污染的組合拳。這些政策措施亮點何在?將對“土十條”的落實和各地實踐帶來哪些積極影響?本版今日特刊發相關報道,以饗讀者。
3月伊始,農業部先后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打出了針對土壤污染防治組合拳。
3月6日,農業部印發關于貫徹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涉及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推廣水肥調控、嚴控重度污染耕地、受污染耕地治理與修復、農業清潔生產等方面,對農業系統全面落實“土十條”,做出了具體部署。此前的2月28日,農業部印發了《2017年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重點工作安排》,強調加強化肥農藥控制、地膜綜合利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技術推廣等工作。緊鑼密鼓地,在3月8日,農業部印發《“十三五”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規劃》,就農業標準化生產做出全方位規劃。3月9日,全國農技中心印發《2017年農藥減施增效技術示范方案》,從精準施藥、推廣減施增效技術試驗示范等技術層面,對農業生產規范做出要求。
不到半個月時間,政策先后出臺,從摸清農業耕地土壤狀況、科學水肥灌溉管控源頭污染,到推行標準化和綠色生產等,目標指向一點:為保障土壤健康布下嚴密措施。
有分析人士認為,在農業部2017年3月6日印發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以實現“農產品安全生產”為核心目標,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提高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等為工作目標,提出10條32款實施意見。這不僅在總體目標上與“土十條”一一呼應,其措施也具有相當的針對性和實操性,是農用地土壤污染問題實實在在的解決方案和防治路線圖,體現了通過保障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進一步保障人民群眾健康的決心。
補齊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的短板
春季,不僅是大自然萬物復蘇的季節,也是農民播種耕作的好時節。土壤污染防治大數據分析人士周永峰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農業部選擇在2017年第一季度發布其貫徹落實“土十條”的實施意見,應是在全國大規模農業種植開始之前作出的制度安排,對指導全國農業生產過程中重視并貫徹實施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的各項任務措施,具有很強的時效意義。
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是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重點工作。
此前,能夠闡述我國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的文件,主要是2014年4月17日環境保護部、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其中指明我國目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耕地、林地、草地等農用地的土壤點位超標率均在10%以上,耕地的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已達1.1%。農用地土壤污染已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進一步威脅到了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人民群眾的健康。國務院于2016年5月28日正式印發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各省級行政區在2016年年底至2017年年初分別制定并發布的各地方貫徹落實“土十條”文件,均將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作為重要乃至首要內容。
此次印發的《意見》,就切實加強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逐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等方面工作作出具體部署,也再次強調了未來土壤污染防治的具體目標,包括確保優先保護類耕地面積不減少、土壤質量穩中向好,到2020年實現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中輕度污染耕地實現安全利用面積達到4000萬畝,治理和修復面積達到1000萬畝,重度污染耕地種植結構調整和退耕還林還草面積力爭達到2000萬畝等。
在有關土壤污染治理的工作部署中有兩大基礎。一是摸清家底,開展土壤污染的詳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嚴昌榮表示,現在對于土壤的污染底數不清,已經公布的一些土壤污染超標率是點位超標率,并不代表著土壤污染的分布和狀況。二是要推動建立健全法規標準體系。全國人大已經把制訂土壤污染防治法列入了今年的立法計劃。
更嚴格的治土措施,釋放更多治土紅利
周永峰認為,農業部的“治土”政策,主要是以耕地質量調查和等級劃分結果為基礎實施的,如針對性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鹽堿地土壤改良等;而將土壤環境質量作為農用地質量等級劃分的重要維度,并出臺專門的土壤污染防治實施意見,在農業部的“治土”政策中尚屬首次。從這一角度看,今后我國農用地的質量調查、監測和類別劃分都將更加嚴格,其使用也將更加安全。
更加嚴格的土地政策,也將催生相關行業的產業“紅利”。差距產生問題,問題產生機遇,機遇產生紅利。周永峰說:“根據對國家‘土十條’、各地‘土十條’和農業部實施《意見》的對比分析,由于明確了‘分類別、分用途、分階段’的治理路線,從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和將生態環保產業打造成為支柱性產業的作用上來看,建設用地、農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治土行動,都將分別產生不同的紅利。”
從農用地的“治土”紅利來說,由于其核心目標是實現“農產品安全生產”,其所提出的任務措施近期才得以實施,其中所蘊含的市場機遇和能夠釋放的紅利巨大。
從整體上看,農用地“治土”行動催生的相關市場可以劃分為基礎能力建設類、保護預防類、風險管控類、治理修復類、安全利用類、糧食和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類等基礎板塊。《意見》中所提出的各項任務措施,亦集中在以上幾個板塊。周永峰表示,對于目前從事土壤污染防治尤其是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的單位來說,可以參考以上幾個板塊的任務措施,通過市場所具有的資源配置力量協助管理部門開展高效工作,釋放“治土”紅利,從而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熱詞①:地膜
打好地膜回收攻堅戰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嚴昌榮長期從事地膜覆蓋與殘留污染防治研究工作,對農業部出臺的《意見》,表示“非常欣喜”。但同時他指出,目前大范圍和高強度使用地膜,使得地膜殘留污染防治的任務十分艱巨,在落實治理工作和實現“土十條”目標上具有相當的難度。
地膜覆蓋技術由于其良好的增溫保墑和防除雜草的功能,不僅擴大了一些農作物種植區域,而且大幅度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和改善了農產品質量,顯現出良好的經濟效益,對保障我國農產品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據國家統計數據,2015年全國地膜覆蓋面積達到2.75億畝,地膜投入量達145.5萬噸,占全球地膜覆蓋面積的80%以上。我國地膜覆蓋技術研究和應用在世界范圍處于前列,同時又是唯一有地膜殘留污染問題的國家。
地膜回收成待攻克難題
廣闊的地膜使用區域、復雜的種植模式和使用方式,以及較低的抗拉強度和很薄的地膜,導致地膜在用后大規模破裂,使得地膜回收成為一大難題。因此,通過提高地膜質量為地膜回收創造條件就成為一個重要問題。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我國現行地膜生產標準是1992年制定的《聚乙烯吹塑農用地面覆蓋薄膜》,規定地膜公稱厚度為0.008mm,但允許極限偏差上下浮動0.003mm,平均偏差≤15%。而地膜是按照重量銷售的,地膜越薄,使用成本越低。為降低成本,大量超薄地膜在市場中普遍存在,使得使用后的地膜破裂嚴重,拉伸強度極低,進一步加劇了回收困難。而在日本和歐洲,普通地膜厚度一般在0.02mm以上,使用后仍然能夠保持很高的抗拉強度,易于進行回收。因此,加大地膜厚度和增加地膜強度成為進行地膜回收的一個重要前提。
此外,嚴昌榮強調,地膜新的國家標準也將成為地膜回收推動力。目前,地膜新國標已經提交到國家標準委員會,正在征求各部門意見。
生物降解地膜將成為重要方向
嚴昌榮向記者介紹,為了解決地膜殘留污染問題,我們應該借鑒國外經驗,在部分作物種植區域加大生物降解地膜推廣應用力度。所謂生物降解地膜,是指在自然環境中可通過微生物作用引起降解的塑料薄膜。根據主要原料可以分為:以天然生物質為原料的降解地膜和以石油基為原料的降解地膜。而天然生物質如淀粉、纖維素、甲殼素等,可以通過改性、再合成形成生物降解地膜的生產原料。
在世界范圍內,歐洲和日本在生物降解材料、技術和生物降解地膜研發與應用上已經走在了前列。日本的生物降解地膜在地膜市場的份額不斷上升,已達到10%左右,局部區域的應用比例更高,如日本四國地區蔬菜種植中生物降解地膜比例已超過20%。
熱詞②:灌溉水
嚴格監控農田灌溉用水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李保國認為,農業部引發關于貫徹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實施意見,體現了從源頭管控的思想。水肥是農業穩產高產最重要的投入要素,由于其會被直接輸入到農田耕層的土壤,也是影響土壤質量的主要調控因素。
首先,我國總體缺水。南方受季節影響明顯,北方缺水嚴重,尤其是華北、西北地區。灌溉水不達標,是造成土壤污染或土壤質量退化的原因之一。因此,要對灌溉水進行最嚴格的監控,這是防治水源性耕地土壤污染的根本保障。由于農田灌溉水主要取自地表水和地下水,南方某些多礦區的地方,礦山和冶煉廠廢棄物排放會導致周圍和下游灌溉區土壤污染。因此,務必要從源頭監督,嚴格監測灌溉水的質量,并要制定對突發性污染水進入農田的預防性措施。
其次,加強高標準農田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是防治水源性土壤污染的基本條件。到2020年,我國要確保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將達10億畝以上,高標準農田能使灌溉水得到高效利用。
最后,要科學灌溉,加強農田水分調控與管理。尤其是在耕地土壤潛在污染地區,對不達標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灌溉要嚴格管控或禁止。在此基礎上,充分把握農作物生長特點,結合當地氣候、土壤等條件,因地制宜進行適水種植;積極推廣水肥一體化管理技術。對局部已污染農田土壤,要通過灌排技術,調控好農田含水量,結合化學、生物和農藝措施,加快污染物的無害化轉化與清除,減輕土壤污染的危害程度,并逐漸修復被污染的土壤。
短評
沒有標準就沒有改善
◆張春燕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孫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規,指正圓之器;矩,指正方之器;無矩不成方,無規不成圓;校正方圓,是謂規矩。因此,不可量化的事情要依規矩,可量化的工作則要遵循標準。
沒有標準,優劣難辨;有了標準,高下分明。推進農業標準化是建設現代農業的現實選擇。加快推行農業標準化,也是推動和促進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舉措。現代農業,不僅要求農產品品種標準化、農業生產技術標準化,農業生產管理標準化,還要求農業市場規范、農村經濟信息建設實現標準化。
曾經因為標準不精細、不統一、執行不到位,農業生產中的灌溉用水、農藥安全使用、地膜厚度等問題,都容易對自然環境尤其是土壤產生不可估量的傷害。比如,現行農用地膜厚度國家標準為0.008±0.003mm,即便是符合標準的農膜也容易破碎,導致廢棄農膜回收難度大、成本高。因此需要修訂標準以嚴格厚度要求,便于回收和利用。
標準統一,還要與時俱進。可喜的是,如今各項標準正在逐步統一。依據標準化作業,才能讓農業生產更加科學,耕地土壤更加健康,舌尖上的農產品才能更加安全。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