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體系的低污染水人工濕地處理組合技術是我院和工程公司為解決低污染水深度處理瓶頸問題,多年來研發和推廣的一項集成技術。該技術體系包括以下專項處理技術:
基于結構功能可持續的尾水潛流人工濕地技術
本技術采用火山巖陶粒作為填料強化潛流人工濕地的脫氮除磷效果;采用空氣隔離層保溫技術解決潛流濕地冬季處理低效問題,能使低污染水中的COD污染負荷可削減40%以上,總氮負荷可削減30%以上,與其他潛流人工濕地技術相比,本潛流人工濕地技術的穩定運行期可延長3-5年。
基于可持續性運行的排空防堵塞潛流人工濕地技術(專利技術)
本技術通過潛流人工濕地單元格兩級優化,布水方式、填料級配、導流排空優化設計,延長濕地的壽命,最大限度地增加濕地防堵塞能力。調整填料床表面坡度,消除末端雍水前段干枯的問題。改進后,潛流濕地的堵塞周期延長至5-10年。
基于功能可持續的多級表面流人工濕地處理技術
本技術通過優化濕地參數選擇及植物配置,優化人工濕地空間布置方式,原位強化處理措施的布置,構建多級串聯、效果強化、出水穩定的表面流人工濕地系統,提高了表面流濕地冬季運行效果的穩定性,提升表面流濕地處理出水水質達標率至90%。
規模化多級串聯河道走廊人工濕地構建技術
本技術通過優化人工濕地空間布置方式,構建旱濕交替的河道人工濕地微生態環境;通過優化、培植凈化能力強、耐污性能好的土著物種,在水體中全方位配置立體、優化的植物群落,并通過水生動物的投加(包括底棲動物、后生動物和魚類等),控制水生植物和微生物數量的過量增長,構建滿足多級串聯人工濕地長效運行系統,研發出具有較高穩定性的規模化多級串聯河道走廊人工濕地構建技術。
在開展“基于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體系的低污染水人工濕地處理組合技術”研發工作中,課題組先后完成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南水北調東線山東省沿線重點治污工程調查評價及人工濕地建設與管理政策措施研究報告、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南水北調東線山東省沿線重點治污工程調查評價及人工濕地建設與管理政策措施研究報告、水專項課題:南四湖退化濕地生態修復及水質改善技術與工程示范課題(課題編號:2008ZX07010-009)河口多級串聯人工濕地水質改善技術與示范子課題等,參與編制并發布了山東省地方標準《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技術指南》《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技術規范》,形成多項專利和專有技術。該技術系統解決了低污染水人工濕地的瓶頸問題,已推廣應用于全國20多個省份及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總處理規模超過150萬m3/d,為規范和提高低污染水人工濕地工程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