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要良 王艷杰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講話,全面論述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歷程,彰顯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豐富內涵,進一步勾勒和描繪了美麗中國的宏偉藍圖。
筆者認為,生態文明建設不僅牽涉到具體的生態資源環境、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問題,還要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來看待,因為它牽涉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本質特征、主要矛盾、建設規律等。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準確理解、把握,對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重大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包括生態文明建設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由經濟建設“一體獨大”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逐漸展開過程。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之一,意味著它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起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宏大機體的器官之一。這就使生態文明建設從以前操作層面、依附層面的普通工作上升到宏觀戰略層面、相對獨立層面的重大事業。這也是我國改革開放后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
生態文明建設牽涉到生態保護、環境治理、資源節約、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制度體制、文化建構等內容,覆蓋面十分廣闊,具有十分重要的獨立地位和獨立價值,不再是以前的經濟建設或者社會建設就能涵蓋得了的。因此,很有必要專門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一體”中的“一位”。
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中的“一位”,使我們在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更能協調好人與自然的矛盾,也更能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對于以往各種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來說的豐富內涵、多維層面,更能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解決人類問題時表現出的高超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而且,黨的十九大報告還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這也是我們黨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生態文明方面做出的新規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特征包括生態文明
改革開放后,我們對社會主義社會本質特征的認識逐漸深化:貧窮落后不是社會主義,封建迷信、個人崇拜不是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墮落不是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尖銳、群體性事件突發不是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征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除此之外,還包括公有制經濟、人民民主專政、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等方方面面的本質特征。對于這些本質特征,我們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都有著清晰的概括:“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這些分別對應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
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和理論完善的考慮,我們還應該將“生態文明”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本質特征的地位。這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已經是“五位一體”,既然是總布局中的“一位”,也能從這“一位”中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
而且,黨的十九大報告已經將本世紀中葉即將建成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特征概括為:經濟上“富強”、政治上“民主”、社會上“和諧”、文化上“文明”、生態上“美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概括,既要體現出人與人之間關系上的文明,也要體現出人與自然關系上的文明。人和人的關系與人和自然的關系是同一個人類實踐的兩個維度,二者是“二而一”和“一而二”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處理不好,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也不可能處理得很好。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曾提出,“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種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雖然離共產主義還很遙遠,但畢竟已經屬于社會主義,也必須按照這個基本原則來統籌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轉變需要建設生態文明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社會主要矛盾,貫穿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決定了我們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為人民群眾創造“美好生活”。只有牢牢抓住社會主要矛盾轉變,才能清醒地觀察和把握社會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進各種社會矛盾的解決。
社會主要矛盾中的“不平衡”,就包括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不平衡,這里的“不充分”就包括生態產品、生態服務提供的不充分,這里的“美好生活”就包括人民群眾要在宜居的生態環境中生產和生活。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增長點,只有改善生態環境,才可以提供人民群眾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既要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的需求從“盼溫飽”逐漸過渡到“盼環保”,從“求生存”逐漸過渡到“求生態”。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在總體提升的同時,某些方面的“痛苦指數”也有所上升。比如:生態環境問題中的“心肺之痛”“口腹之患”開始凸顯。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良好生態環境已經成為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改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一個方面,還要上升到政治的高度來看待它。生態環境問題頻發,勢必導致人民群眾的不滿情緒的產生,而且影響黨和政府的公信力。我們黨是代表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紅色政黨,也是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政黨,不能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倡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等僅僅作為經濟問題。生態環境問題解決不好就會誘發政治問題,要防止生態環境問題變成敏感政治問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家族成員”包括生態文明
從總體上來說,中國與西方的現代化存在不同之處。西方的現代化是“先發內生型”現代化,因此是“引領型”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是“后發外生型”現代化,因此是“追趕型”現代化。可以說,中國的現代化帶有“時空壓縮”的特點。我們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幾百年才走完的道路,用幾十年的時間取得了西方國家幾百年才取得的成就,但是也在幾十年的時間內出現了西方國家幾百年才出現的環境問題。因此,中國的生態環境問題帶有復合型、集中型的特點,也帶有“時空壓縮”的特征。
有鑒于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們必須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次是我們黨繼農業、工業、國防、科學技術、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之后提出的“第六個現代化”,極大豐富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家族成員”。從涵蓋范圍來說,這是一種既能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又能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體現了我們黨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規律把握得更為宏觀、更為深入。
只有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才可以使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拐點早日到來,盡可能以最小的生態成本、最低的環境代價、最少的資源消耗來支撐最大的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成就。我們既要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也要把握好包括生態環境規律在內的自然規律,而且自然規律是最基本的支撐。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