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上,科考隊員正在布放潛標。
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攝
圖為在位于青島國家深海基地的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標本館拍攝的硫化物標本。
新華社記者 鄧衛華攝
圖為剛從深海回到海面的“潛龍三號”(右)及其母船“大洋一號”。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攝
2017年9月28日,世界動力定位最先進的RSV水下機器人支持船在青島海西灣基地下水。
韓豐、張進剛攝(人民視覺)
建設“國際海洋名城”。這是正邁入國際化大都市的青島的奮斗目標。在今年3月份發布的《青島市推進“國際化+”行動計劃(2018/2019)》中,涉及海洋的有23條。
作為全球30個“世界最美海灣”城市之一,青島擁有33家代表國家級水平的涉海科研和教學機構、占全國30%的高級海洋專業人才、占全國70%的涉海領域兩院院士,還承擔著全國50%以上的國家級海洋科研項目。而這些高端涉海要素,絕大部分都集中在青島藍谷。
融入新時代海洋強國建設,青島正以藍谷為出發點,深度鏈接國家相關發展規劃,走向深海。
成果豐碩
5月底,坐落在青島藍谷的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傳來好消息。
實驗室研制的海燕—10000水下滑翔機剛剛刷新了一項世界紀錄,在馬里亞納海溝下潛深度達到8213米,中國由此成為在水下滑翔機領域第一個具備全海深海洋環境信息感知的國家。
“8213米基本可以覆蓋95%以上的海洋。對于海燕,我們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識產權。”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成果轉化部副部長薛釗自豪地介紹。
事實上,自成立以來,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已將我國遠洋和深海能力推向一個全新的高度。潛海方面,人類觀察海洋的深度推進到水下萬米;探洋方面,構建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區域海洋定點長期觀測網;遙看方面,完成全球洋流走向仿真成像;登極方面,南北極地海域和世界第四極馬里亞納海溝可以說去就去。
同樣位于青島藍谷的國家深海基地,是世界第五、國內第一個深海基地,被稱為中國深潛“三龍”——“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龍二號”無人有纜潛水器和“潛龍一號”無人無纜潛水器的母港。
得益于這些先進的“探海利器”,我國深海科考和資源勘探能力大步向前邁進。
目前,國家深海基地正在開展“深龍”(深海鉆探)、“鯤龍”(深海開發)、“云龍”(深海數據云計算)和“龍宮”(深海空間站)的支撐保障條件研究論證,致力于打造“六龍一宮”的深海探測網絡體系,突破海底立體觀測、深潛、深海作業等關鍵技術,進一步走向深海。
從今年開始,全國首個綜合性海洋設備質檢中心在青島投入運行,這徹底改變了高端海洋裝備無法在國內進行標準檢測的局面。
毫無疑問,現在的青島,在全球海洋科技領域呈現出強勁勢頭。
六年蓄勢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
建設海洋強省,是山東作為東部沿海省份應有的擔當。作為山東海洋強省的“主引擎”,青島率先提出打造“中國藍谷”的戰略構想,致力于服務國家海洋強國戰略,打造國際海洋創新高地。擁有218平方公里陸域、225平方公里海域的青島藍谷,成為我國唯一一個以海洋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發及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域。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自2012年1月31日正式掛牌,青島藍谷已經走過了6年多時光。伴隨著過去2000多個日升日落,青島藍谷走出了一條不斷成長創新的新路。
6年多來,一個個項目奠基、封頂、啟用,一條條道路破土、開建、通車,一項項科研成果發布、轉化、落地。
現在,處于垂髫之年的青島藍谷,走了多遠?
簡單梳理青島藍谷的重要節點,其發展脈絡便清晰可見。2011年,“十二五”開局之年,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青島提出“中國藍色硅谷”的戰略構想;2012年1月,青島藍谷核心區工委、管委掛牌;2012年4月,青島藍谷規劃通過評審,“中國藍色硅谷,海洋科技新城”成為總體發展定位;2013年5月,青島藍谷各重點項目相繼動工;2016年,青島藍谷初步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盤子,成為國家“十三五”規劃確定的重點創新示范區。
打造世界級海洋科技創新平臺,離不開高端人才的助力。為集聚高端人才,青島著手構建海洋精英人才體系,并迅速擴展“朋友圈”。
近年來,青島實施重大引才專項行動,面向全球開展海洋高層次人才引進活動,共計簽約引入33名院士、21個千人計劃項目、540個人才項目。
崛起,聚合,升華。6年蓄勢,這里已蝶變為一片集聚了極大創新能量的灣區,描繪著青島“國際海洋名城”的藍色夢想。
對話國際
藍色海洋浩瀚無窮,想要探索利用,必須放眼全球、攜手同行。
海洋為媒,青島以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等涉海科研機構為龍頭,向全球發出合作邀請,共同構建全球海洋協同創新網絡。如今在青島,各類研發平臺、高等院校、科技型企業相互鏈接,實現了多種方式的國內外科技合作交流。
在美國,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首次與全球頂尖的地球科學研究機構建立實驗室,以期更深入探索氣候變化和環境演變機理,預測全球氣候變化;在澳大利亞,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與澳共建“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這是我國在世界發達國家和海洋強國設立的第一個海洋科學研究中心,現已啟動厄爾尼諾、印度洋偶極子、南大洋對海平面變化的影響等6大科研項目。
不僅如此,海洋國家實驗室還與俄羅斯希爾紹夫海洋研究所、英國國家海洋研究中心等國外知名海洋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面向全球發起了海洋領域的高端學術交流平臺“鰲山論壇”,2017年共舉辦16期,來自全球的70余位海洋專家出席,匯集學術報告300余個,并醞釀發起了“建造大洋鉆探船,引領海底鉆探”的大科學計劃。
兩年前,包括“一帶一路”沿線13個國家在內的近20個國家的70余位涉海院所領導人齊聚青島,參加“全球海洋院所領導人論壇”,共商如何應對社會經濟發展和全球變化對海洋科學技術的挑戰,被譽為全球海洋科技領域的“G20峰會”。
而距離海洋國家實驗室不遠的國家深海基地,也正醞釀著一場海洋科研領域的國際合作。該基地是繼俄羅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個深海技術支撐基地。
一個與海洋深度契合的青島,已初步建成全球性經略海洋對話平臺。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