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報記者邢飛龍
今年4月起,一場被稱為“史上最大規模”的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行動在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持續開展。
截至記者發稿時,環境保護部28個督查組共檢查41928家企業,發現22832家企業存在涉氣環境問題,約占檢查總數的54.5%。
整治“散亂污”既是民心所望也是職責所在
今年4月強化督查啟動,巧合的是,今年6月以來,一些物品價格呈現上漲趨勢。于是一種“環保督查關了廠子,老百姓都沒飯吃”的說法甚囂塵上。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這又是往環保部門頭上扣的一頂“黑鍋”。
這樣的聲音,也曾多次出現在中央環保督察期間。
“一些地方,特別是一些基層黨委政府由于擔心督察組進駐后發現問題,追究其責任,所以提前把企業關停,影響了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可能影響短期的、局部的產品供應,這是亂作為,我們堅決反對。”國家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副主任劉長根在此前召開的環境保護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而隨著強化督查的持續深入開展,這種聲音也逐漸式微。其原因在于,此次開展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并非“一把抓”,而是針對重點區域中的重點行業,進行針對性極強的整治。
一是明確了重點區域,此次強化督查主要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進行,其中重點在于對“2+26”區域的整治;
二是確定了重點領域,主要針對重點行業內的“散亂污”企業與散煤燃燒;
三是有限目標,此次督查主要針對大氣方面的污染整治,針對當地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進行強化督查。
不難發現,如此精準的指向,真正影響的,是那些存在環境違法違規行為和環境問題嚴重的企業。
“從依法治國的角度來說,我們必須要全面清理整頓這些‘散亂污’問題。”在環境保護部環境監察局局長田為勇看來,一方面企業必須遵守國家的法律規定,如有違法行為必將受到法律的嚴懲。另一方面,環保部門也要嚴格履行職責,對違法企業的放任才是環保部門失職。此次強化督查正是環保部門嚴格落實《環境保護法》要求的具體體現。
倒逼產業升級,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散亂污”企業重點是指有色金屬熔煉加工、橡膠生產、制革、化工、陶瓷燒制、鑄造、絲網加工、軋鋼、耐火材料、石灰窯、磚瓦窯、水泥粉磨站、廢塑料加工,以及涉及涂料、油墨、膠黏劑、有機溶劑等使用的印刷、家具等小型制造加工企業。
這類企業不僅污染嚴重,而且資源消耗大,但其產生的經濟效益卻并不高。以廊坊在此次強化督查中取締的10032家“散亂污”企業為例,取締數量占這類企業總數八成以上,每年總納稅是1.88億元,平均一家企業一萬多元,加起來還不如一家大中型企業。
“‘散亂污’企業工藝技術落后,沒有污染治理設施,生產成本低,游離于監管之外,在市場上造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在田為勇看來,強化督查除了要改善環境質量外,還要督促地方嚴厲打擊違法違規企業,調整區域產業結構,倒逼企業進行產業升級,提標改造,真正實現良性發展,“這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在要求。”
事實上,當前我國經濟正在經歷著由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轉向智能、綠色化的轉型期。對“散亂污”企業的整治,有利于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經濟良性發展。
早在2016年4月,環境保護部就印發了《關于積極發揮環境保護作用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指導意見》,其中就提到包括“強化環境硬約束,推動去除落后和過剩產能”在內的主要任務,把環保攻堅戰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在一起。
此次強化督查前出臺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中也體現了這一理念,更強調把大氣污染防治的行動方案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
“加強大氣污染治理既是改善空氣質量、增進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環境保護部部長李干杰在此前指出。
據國家統計局公開數據顯示,1~8月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當中,39個行業的利潤在增加。更重要的是,不僅是新興產業保持了比較好的發展勢頭,傳統產業通過改造提升,經營狀況也得到了明顯改善。以紡織服裝行業為例,2017年上半年紡織服裝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12%,增幅比上年全年提高了9.6個百分點。
這表明,清理整治違法企業不僅不會拖慢當地經濟發展,不會影響群眾生活,反而給整個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動力。
嚴查“散亂污”是提升大氣環境質量的“必選項”
全力抓好秋冬季大氣污染治理,妥善應對重污染天氣,是當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前幾年的嚴格執法,大企業的守法意識有了明顯的提高。”田為勇在日前環境保護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這些以大中型工業企業為代表的重點污染源在環保部門的嚴格執法與監督下,其污染狀況已得到了有效的遏制。有數據顯示,重點污染源2016年年初達標率為70%左右,至2016年年底已接近97%。而在2017年1~8月,這個數字一直穩定在97%左右,“重點污染源達標排放已趨于穩定。”田為勇表示。
管住了重點污染源,“散亂污”企業就成為了重點監管對象。“這些‘散亂污’企業沒有任何治理設施,超標排放,污染嚴重。”田為勇表示,當前,“散亂污”企業所造成的污染問題愈加嚴重,在部分地區已經成為影響空氣質量的重要因素。“此次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的重點就是整治‘散亂污’企業,就是對不符合要求的企業該淘汰的淘汰,該提升改造的提升改造,我認為這對改善環境質量會是一個重大的推動。”田為勇說。
這些“散亂污”企業由于量大、面廣,且幾乎沒有任何治理設施,污染物直接外排,其污染貢獻令人側目。
以一個“散亂污”企業為例,其工藝排放、燃料排放、冬季取暖、物料運輸、物料儲存等環節都會對大氣環境造成污染,十余萬家企業分散在京津冀各地,直接排放污染物,其影響可想而知。
從全國和京津冀地區大氣環境改善的情況可以看出,目前大氣治理的方向是正確的,措施是管用的。而在“大氣十條”中也明確指出:要“對布局分散、裝備水平低、環保設施差的小型工業企業進行全面排查,制定綜合整改方案,實施分類治理”。
國家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副主任劉長根表示,“散亂污”企業整治不力,電代煤、氣代煤工作不實,小鍋爐“清零”不到位,重點行業錯峰生產不落實,這四大問題是當前影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環境質量的突出矛盾,也是督查過程中發現最多的問題。
強化督查改善了大氣環境質量,解決了一批突出問題
作為大氣污染的重災區,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和成效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
據統計數據顯示,自督查開始至8月底,在已查出問題的企業中,屬于涉氣“散亂污”問題的7180個(31%),超標排放的67個,未安裝污染治理設施的2480個(10.8%),治污設施不正常運行的2016個(8.8%),涉嫌自動監測弄虛作假的4個,存在VOCs治理問題的3310個(14.5%),防揚塵措施不完善的3855個(16.9%),存在其他問題的3920個。
這些數字都是督查組日夜兼程、連續奮戰在督查一線數月時間所取得的。不僅如此,通過幾個月的強化督查,環境保護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督查體系。“督查發現問題,交辦責任落實給地方,然后巡查,督促問題解決,對整改慢的實施約談,對不執行的、問題突出的實施專項督察。”田為勇表示。
以河南省為例,從7月21日到8月31日,進駐河南省的7個督查組下沉至47個縣(區、市),對《河南省2017年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7個實施方案》中917項任務的7872個具體任務點位完成情況進行了現場核實,發現358項任務中的659個點位存在問題。
而在此前,因督查整改進度緩慢、整改工作滯后、整改工作推進緩慢和整改組織不力,河北省衡水市、山東省淄博市、河南省滎陽市、山西省長治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4地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被環境保護部約談。
此外,此次強化督查還注重發揮輿論宣傳的作用。環境保護部每日發布環境違法典型案例,除了對違法企業和行為進行曝光外,還對整改及時到位的典型公開表揚,以此引導整個社會形成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良好風氣。
督查力度不斷加大,治污壓力得以層層傳導。強化督查開始后的兩個月內,“2+26”城市執行案件數相比2016年同期增長了129%和237%。在督查開展初期,各地自查上報“散亂污”企業數量只有5.6萬家,而到6月底,各地上報自查“散亂污”企業數量已經上升到了17.6萬家。這顯示出各地對“散亂污”企業整治工作的重視程度也在隨著強化督查的推進而不斷提升。
政府壓力傳導到位,才能推動企業環保意識提升。環境保護部環境監察局提供的一份“京津冀及傳輸通道城市高架源自動監控數據超標率(日均值)按月變化趨勢圖”顯示,此次強化督查覆蓋區域內高架源超標企業的比例從2016年1月的31%下降到了今年5月份的2.35%。
“大家從督查行動上看到了國家治理環境污染的決心,我們企業也沒有了那種僥幸心理了。與其像以前那樣提心吊膽、打擦邊球,不如現在踏踏實實把環境治理做到位。”河北唐山一家鋼鐵公司的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重重壓力下,督查的成效已顯現出來。今年3~5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空氣質量較前三年平均濃度有了明顯改善,尤其在強化督查開始后的4月份,空氣質量遠勝往年同期。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