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張茉
九月的遼寧省盤錦市水草豐美。翱翔的黑嘴鷗、赤紅的堿蓬草、金黃的稻田、翠綠的蘆葦、灘涂上鉆洞的招潮蟹,生機勃勃的河口濕地呈現出立體而靈動的美。
雙臺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盤錦市境內,天然濕地面積8萬公頃。除了遠近聞名的河蟹、大米,跳跳魚、河刀、蒲筍都是《舌尖上的中國》里出境的美味,一到秋天,就成了“吃貨”的天堂。
在東北經濟“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盤錦始終堅持踐行“生態立市”的發展理念,頂住了經濟下行的壓力,著力創建國家級生態文明示范市,以退耕還濕、退養還灘來呵護濕地,也因生態環境而獲益匪淺。
生態環境好了,農民的房子都漲價了
“經過近年來的生態環境整治,環境好了,最大的變化就是農民的房子都增值了,有特色的一戶都要上百萬。”當被問到經過5年生態環境整治給大洼帶來怎樣的變化,盤錦大洼市環境保護局副局長楊立賢脫口而出。
“大洼今非昔比,再也不是以前那個臟兮兮、泥土路坑坑洼洼的大屯子。”楊立賢指著環保局窗外的東湖公園說:“這里原來就是一個挖宅基地之后自然形成的大坑,你看現在變成城市公園了,而且達到了城市一類公園標準,光是水系面積就有40萬平方米。”
8月25日,大洼區成功通過第一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技術評估與考核,9月12日環境保護部公示期結束,這意味著大洼區在眾多候選項目中脫穎而出,成功躋身第一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行列。
這份榮譽得益于盤錦市生態立市的發展思路。盤錦市委、市政府始終認為,生態優勢是盤錦最重要的優勢,生態競爭力是盤錦最核心的競爭力。
2017年,盤錦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實施加強生態建設專項行動,開展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市創建工作,讓綠色成為盤錦最厚重的底色,讓生態環境成為城市的金字招牌。”
稻田變葦田,養殖變灘涂
雙臺河口濕地位于遼河三角洲的最南端,雙臺子河入海口,濕地盛產蘆葦。記者站在攔海大壩上,一面是茂盛的葦田和金燦燦的稻田,另一面是赤紅色的堿蓬草與蘆葦交錯分布。
由于氣候變暖和人為開發,蘆葦濕地面積減小,導致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的土壤和水文條件發生了變化。
“曾經一段時期,人們把葦田變成了稻田,利用灘涂養殖,這是人為改變濕地用途,濕地生態系統被‘破碎化’了。”盤錦市生態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現在要退耕還濕,就是把稻田還原成葦田;退養還灘,就是讓人工養殖退出灘涂。”
為了讓濕地恢復生機,環保、水利、海洋與漁業、國土等多部門協調配合,建立生態建設聯動機制。
2014年,盤錦市作為國家林業局和財政部首批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單位,以此為契機,連續兩年獲得試點資金6500萬元。這部分資金用于開展保護區及周邊一公里輻射區基本農田和二輪土地承包耕地補償、濕地生態補水、濕地生態修復、濕地周邊環境整治、濕地保護等項目。截至今年9月,在遼河口生態經濟區退耕1萬畝,其中水田4291畝,旱田5709畝;完成退耕還葦2939畝,退鹽還葦300畝。
為了全力推進退養還灘,出臺了《盤錦市圍海養殖灘涂收回工作實施方案》。根據無證、非法、有證到期的不同情況,依法逐步收回現有圍海養殖灘涂。通過人工整平、恢復植被、設置隔離圍欄、埋設界碑界樁、加強巡護等措施,逐步恢復原有的濕地環境。現已收回灘涂2.3萬畝。
退養還灘、退耕還濕有效地改善了濕地生態環境,提升了濕地生態質量。
紅海灘里的抽油機將逐步退出
路過雙臺河口自然保護區的大門,沿著攔海大壩走上幾公里,就能看到大紅的抽油機,與通紅的堿蓬草遙相呼應,似乎共同生長在這片遼河入海口的灘涂之上。“從小就是看著紅海灘里的磕頭鉆長大的,也沒覺得有啥不對,從來就是紅海灘的一部分,挺和諧的啊。”當地居民說。
抽油機甚至成了紅海灘的一景。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特聘專家在央視《傾國傾城》節目中評價道:“這里,河海相融,水天潔凈。百萬畝蘆葦蕩中,鳥類與抽油機為伴,紅海灘與丹頂鶴相映,現代文明與原生文明共生。”
然而,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抽油機與濕地生態系統并不能真正共生。盤錦市政府正在與遼河油田溝通,制定石油開采逐步退出自然保護區的方案。
這一歷史遺留問題有特殊的原因——“先有的油田,后有的自然保護區。劃定保護區的時候,遼河油田就已經在這里了。”知情人士透露,遼河油田正在開展評估和論證,制定退出方案。油田產油量逐步下降,直至停止生產。雖然方案最后的時間限制待定,但退出是大勢所趨。
應對現狀,大洼區區長王彥龍表示:“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必須加強監管,油田環保設施嚴格達標,監督油田定制應急預案,加強環境質量監測工作。”
油田的退出,是否會影響當地經濟?“大洼的發展思路始終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什么產業都要圍繞環境保護。”王彥龍表示:“事實證明環保和經濟發展可以并行不悖,甚至是相輔相成的,大洼的經濟發展一直在縣域經濟第一方陣,前幾天開縣域經濟會議,雖然受到東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但大洼的經濟增速依舊保持領先,環境就是生產力。”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