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能源“挑大梁”,一個項目頂100萬輛桑塔納;吃淤泥、吞廢渣,能變廢為寶的“綠科技”有點“黑”;吸收技術、反向輸出,中國綠色裝備技術“出海”更有底氣。中國企業揚帆出海的征途里,綠色正在成為一個新的關鍵詞。
核能、風能、太陽能:
清潔能源“走出去”
中國大陸在運核電機組規模位列世界第四位,在建核電機組規模位列第一位;截至2016年底,我國風電累計裝機量和光伏發電累計裝機量均位居世界第一。清潔能源在成為中國能源重要來源的同時,也在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
核能作為清潔、安全、高效的新能源,是全球攜手推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能源。中國核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冠興在上海舉行的第二十五屆國際核工程大會上說,中國大陸在運核電機組規模位列世界第四位,在建核電機組規模位列第一位,核能在我國已進入規模化發展的新時期,中國正在成為核電發展的中心,將為全球核能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院長鄭明光說,中國的核工業已經從能制造、能設計走向了能做出頂級設計的階段,從以前的“求別人賣給你”變為“老外搶著要來買”。“考慮到核燃料運營、維修、退役等全產業鏈的貢獻,一個核電站‘走出去’可以帶動千億元人民幣的產值,相當于出口100萬輛桑塔納汽車。”
中國與羅馬尼亞、阿根廷分別簽訂了政府間核能合作協議,簽署了中英政府間民用核能合作聯合聲明,與南非、土耳其、捷克、埃及、沙特等國家的核電合作也在積極推進。“中國核電技術和裝備能進入審查標準更嚴格的發達國家,這不僅將提升我們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也將反過來促進國內核能運營的高標準發展。”鄭明光說。
中國核工業集團副總經理俞培根說,集團深耕“一帶一路”國家,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核集團已成功在巴基斯坦建設了4臺30萬千瓦核電機組,目前正在巴基斯坦建設我國首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在海外的首堆,為“華龍一號”在海外批量推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來自中國的風能、太陽能等其他清潔能源同樣也在加速“出海”。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企業“走出去”在風力發電和太陽能電站建設業務上取得較大突破,在境外簽約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項目合計61個,新簽合同額達54.3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50%。
吃淤泥、吞廢渣:
“綠科技”變廢為寶
淤泥、廢渣,在“綠科技”的幫助下都重新走上了資源再生的道路,中國的環保科技“漂洋過海”讓國外的廢物一樣能變成寶。
在阿斯塔納世博會中國館的“全球使命與伙伴”展區里,中國華信通過實物模型、AR技術和演示視頻,展示了一項“吃淤泥”的“綠科技”,成為正在進行的“上海活動周”上的亮點。“河湖生態清淤+即時脫水能源化技術”不僅能有效治理淤泥對水環境的污染,讓河道告別黑臭,還能將脫水后的污泥制作成熱值在1600大卡左右的混合燃料棒,用于鍋爐、鏈條爐、煤粉爐電廠或供熱企業,變廢為寶,實現污泥治理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
哪里臟就去哪里,吃的是渣和塵,吐出來的是鋅、銦、鉛、碘、銣、銫等金屬和稀貴元素的“吞渣俠”是高科技環保企業鑫聯科技的“絕活”。秘魯OMC拉奧羅亞冶煉廠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多種有色金屬冶煉廠之一,現在,上百年的廢渣有望通過與中國民企的合作被“喚醒”。鑫聯科技副總裁栗博說,企業正在與秘魯方面進行商談,向其提供技術服務。
吸收技術、反向輸出:
“走出去”更有底氣
引進、吸收、消化先進技術再到反向輸出自有專利的產品,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在從先進技術和裝備的“買家”變為“賣家”。
長沙中聯重科環境產業有限公司環境公司總經理曾光說,中聯重科2015年收購了意大利的LADURNER環保公司,通過這家擁有先進技術和運營管理經驗的歐洲公司加深了對歐洲環保領域的政策、技術、環境等方面的認識。2015年底,在白俄羅斯中聯重科工業園內,企業與白俄羅斯MAZ集團合資生產出了適應當地環境和路面的16噸環衛掃路車,受到當地市場歡迎。今年4月,中聯重科在白俄羅斯明斯克州的中白工業園項目正式開工建設,預計到2019年投產,這一項目落成后出品的一大拳頭產品便是環衛車。
在投資周期長、回報慢的環保產業,“綠科技”如何更好“出海”?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博天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趙笠鈞建議,加強環保金融的保障和支撐作用,通過投資建設資金往環保領域傾斜、大力推行PPP模式來提升中國企業在國外的投資效能。“‘走出去’并不僅僅是在海外做項目,而是要實現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因此要通過在海外建立辦公室、收并購、建立合資公司等方式產生真正的協同效果,實現自身在垂直線上的成本協同、競爭力的提升。” (據新華社電)
來源:大眾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