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象征生命,充滿希望。向往和追求綠色,是生命的本能。據說,有人從青藏高原下來,第一個動作就是跪拜和擁抱大樹。栽樹與讀書并列,也是古人鐘愛的事情。種樹,是為了綠化山川,沐浴花香;讀書,是為了綠化心靈,浸潤書香。提起“張飛柏”“左公柳”“焦桐”等,后人無不稱道先賢的善舉功德。福建仙游有個百松村,村西南山谷有一條長達4公里的古驛道,兩側夾峙著400多棵數百年樹齡的古松,史載為蔡襄省親所植,由此家鄉人世代傳頌。史上那些倡導種樹之人,不僅為后人留下一片綠蔭,也將自己種成了一棵“參天大樹”。
“沒有任何石頭可以打碎的鏡子;沒有任何風雨和塵埃可以模糊它常新的鏡面”,梭羅如此形容他眼中的瓦爾登湖。19世紀40年代,這位“風雪和風雨的觀察員”自帶一把斧子,只身走進荒無人煙的瓦爾登湖,僅花費29.1美元材料費,便建起了一個棲身的小木屋,開始了長達兩年零兩個月的隱居生活。“不忮不求,何用不臧”?生活太奢侈了,既累了自己,也“累”了自然生態。“大部分的所謂生活的舒適,非但沒有必要,而且對人類進步大有妨礙”,梭羅的話提醒我們,綠色才是生命的原色,簡樸才是生活的本真。
今天,人們對綠的渴望和追求,比以往更加強烈。從綠色餐飲到綠色出行,從綠色指標到綠色發展,從綠色交往到綠色社會生態,表明了人們對美好自然生態和綠色生活的向往,更體現出人們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在組成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諸多要素中,這樣的綠色,無疑處于價值鏈的高端。對于人類而言,自然界的綠,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社會生態的綠,不是可有可無的環境,而是人們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跟修復自然生態一樣,營造山清水秀的社會生態,絕非朝夕之功,尤需人人參與、共同努力。一邊抱怨環境臟亂差,一邊隨手亂扔垃圾;問題都是別人的,自己總是不幸的……如果抱有如此心態,生態環境永遠好不起來。社會生態,人人居于其中,每個人都成為他人的環境。惟有從檢視自身做起,推己及人、堅守正道,方能讓良好社會生態回歸身邊。涵養綠色心態,常存善念之心,則必結善行之果。
里約奧運會開幕式上,有一個細節令人難忘:每位運動員入場時,都會取一粒種子種在裝有土壤的小盒子里。綠色代表著環境,也寓意著發展與和平、未來和希望。走近綠色、擁抱綠色、融入綠色,將純凈的種子播撒在心間吧。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