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高敬、郭強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7日正式公布,這標志著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與制度建設正式全面啟動。
生態保護劃紅線,能不能為我們更好留住藍天綠水,能不能守住我國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
紅線,是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
“風蕭蕭兮易水寒,眾生一去兮不復還!”
這不是豪言壯語,而是送給地球上滅絕動物的墓志銘。在北京市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館,一組長長的多米諾骨牌構成了世界滅絕動物公墓,每一塊倒下的骨牌就代表一種已經滅絕的動物。
地球正因為擁有豐富多彩的生命才獨一無二地存在著。但我國生物多樣性加速下降的總體趨勢仍在持續,脊椎動物受威脅比例達21.4%,特有高等植物受威脅比例高達65.4%。
動植物滅絕與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密切相關。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就是要明確生態空間范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保障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
當前,我國各級各類生態保護區域類型多,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濕地公園、飲用水源地等保護地數量達10000多處,約占陸地國土面積的18%。
環保部有關負責人說,盡管進行了這么大規模的保護,但近年來我國生態空間仍不斷遭受擠占,生態系統退化嚴重,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形勢嚴峻。同時,保護地存在空間界線不清,交叉重疊,管理效率低等問題,亟需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施嚴格監督和管理,實現一條紅線管控所有重要生態空間。
“城鎮空間、農業空間是與生態空間并列的三大國土空間。”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陸軍介紹,我國已有耕地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等,生態保護紅線是在生態空間范圍內進行紅線劃定。
環保部負責人表示,生態保護紅線是我國特有的概念,是結合我國生態保護實踐,根據需要提出的創新性舉措。“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能夠使國土空間開發、利用和保護邊界更為清晰,明確哪里該保護,哪里能開發,對于落實一系列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具有重要作用。”他說。
生態保護紅線,從功能定位看,對于維持生態平衡、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從用地性質看,是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生態用地,必須嚴格用途管制;從保護要求看,是保障和維護生態安全的臨界值和最基本要求,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關鍵物種、生態系統存續的最小面積,必須實施嚴格保護,以確保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
紅線,是管控所有重要生態空間的實線
初春時節,走進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滿眼皆是欣欣向榮的景象。
“我們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為211.9平方公里,占全區國土面積的23.2%。”青原區環保局副局長王昭榮告訴記者,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后,這一區域就實行最嚴格的管控,禁止一切與生態保護無關的開發建設活動。
一條生態保護紅線,要能夠管控所有重要生態空間。這條線應該怎么劃?哪些區域要進入紅線?
開展科學評估,是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的基礎性工作。意見提出,各省區市形成生態保護紅線,環保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進行技術審核并提出意見,報國務院批準后由各省區市政府發布實施。在此基礎上,進行銜接匯總,才能形成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并將向社會公布。
鑒于海洋國土空間的特殊性,意見特別強調,由國家海洋局根據意見組織劃定并審核海洋國土空間的生態保護紅線。
環保部負責人說,從空間范圍看,生態保護紅線應至少包括:主體功能區規劃中明確的禁止開發區域,如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世界文化自然遺產,以及國家公園、濕地公園、飲用水源地等,這些區域都是法律法規具有明確保護和管理要求的;此外,各地認為有必要嚴格保護,事關生態安全格局的重要區域,也應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如生態廊道、極小種群棲息地等。
陸軍介紹,從2012年起,環保部就開始探索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的相關理論和方法,也開展了相關試點。到目前為止,全國31個省份都已開展了這方面工作。江蘇、天津、江西等10個省份已公布本地的生態保護紅線。吉林省還計劃將東北虎豹生態廊道和白鶴、丹頂鶴等候鳥遷徙棲息地區域等全部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區。
只有具備明確的邊界,生態保護紅線才能清晰落地,便于管理。環保部負責人說,要將紅線邊界落到具體地塊。生態保護紅線落地后,要查明各類基本信息,形成生態保護紅線數據“一個庫”、分布“一張圖”,在勘界基礎上設立統一規范的標識標牌,讓公眾真實感受到生態保護紅線的存在。
記者注意到,有的地方把永久基本農田納入了生態保護紅線管控。對此,陸軍表示,這是不合適的,意見發布后,各地可能還要進行后續調整完善。
紅線,是必須嚴防死守的高壓線
劃定紅線是基礎,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才是關鍵。
意見提出,實行嚴格管控,生態保護紅線原則上按禁止開發區域的要求進行管理,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各類開發活動。
控制開發,對一些地方來說可能意味著項目流失,需要地方政府“痛下決心”。
位于贛閩交界處的江西省資溪縣堅持“生態立縣”。為保護生態環境,近3年來,這個財政收入僅6億多元的縣婉拒了近百個工業項目,累計投資額300多億元。同時,由于淘汰、關停不利于生態環保的產業,這個縣每年財政損失達上億元。
“拒絕這些項目,縣領導沒有哪個反對,老百姓更是擁護稱贊。不以犧牲生態為代價追求GDP增長,早成為資溪人的共識。”資溪縣環保局局長龍為民說。
記者看到,為了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意見提出10個方面的政策措施,強化生態保護紅線剛性約束,形成了一整套管控和激勵措施。
生態保護紅線要借助大數據的力量。據介紹,目前,我國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尚未形成,范圍和要素覆蓋不全,監測監控能力薄弱,生態監測數據數量少、孤島化嚴重,不能適應生態保護和監管工作的需要。
意見提出,建設和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綜合監測網絡體系,及時獲取監測數據;建立國家監管平臺,提高管理決策科學化水平,及時核查和處理違法行為。這將有助于實現生態監管由被動應對向主動發現、及時處理轉變。
然而,嚴守紅線的主要因素在人,關鍵在領導干部。
意見提出,創新激勵約束機制,對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突出的單位和個人予以獎勵,并提出根據需要設置生態保護紅線管護崗位,提高居民參與生態保護積極性。
“生態保護紅線能否守得住、有權威、效果好,應當有一個對保護效果進行衡量的‘尺子’和對地方政府工作成效進行評判的機制,生態保護紅線評估和考核顯得尤為重要。”環保部負責人說。
為抓住領導干部這“關鍵少數”,意見強調要嚴格責任追究,尤其是對造成生態環境和資源嚴重破壞的,要實行終身追責,責任人不論是否已調離、提拔或退休,都必須嚴格追責。
專家表示,生態保護紅線,不僅要劃在我們的生態空間,更要劃進大家的頭腦中,才能切實推動我們的生態環境更加優美,保住我國的生態安全底線和生命線。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