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做好環保工作,首先要明大勢、掌大勢,順勢而為,乘勢而上。” 在剛剛閉幕的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強調,要科學把握中央關于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架構,準確分析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基本形勢,清醒認識環保工作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堅定信心,確保完成2017年工作任務。
趨勢清則方向明,判斷準則信心增。我們要深入分析、科學研判、準確把握環保工作面臨的形勢,理清總體思路,把握前進方向,正確決策部署,科學有序推進環保各項工作,切實提高環境治理水平。
當前,環境保護仍然處于負重前行的關鍵時期,面臨許多新的困難和挑戰。經濟總量仍在持續上升,污染物新增量依然處于高位,環境壓力十分巨大。多類型污染交織、新老環境問題并存,其背后既有自然的因素,更有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同時,隨著環境治理措施深入推進,留下的很多環境問題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復雜性在增加,解決的難度在加大。
從外部來看,伴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部分地區發展和保護的矛盾更加突出,布局性矛盾增加潛在環境風險;一些地方環保工作和投入力度減弱,一些領域環境治理有所放松,一些企業環境治理意愿下降。這都向中央決策部署的落實、污染治理工作的深入推進提出了挑戰,增加了難度。從內部來看,面對嚴峻形勢和繁重任務,環保系統還存在思想、作風、能力和準備上的差距,工作方式方法創新不夠,手段措施靈活不夠,環境管理的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和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環境質量要有根本性改善,必須經歷一個長期且艱苦的過程。這要求我們既要有打攻堅戰的決心,也要有打持久戰的準備。只有堅定信心,常抓不懈,久久為功,才能打贏這場攻堅戰。
在正視困難和挑戰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國環境保護正在迎來難得的歷史機遇,正在蓄積深厚的澎湃動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已成為黨新的執政理念和發展理念,為環保工作提供了堅實的政治保障;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環保體制機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激發了環境保護的制度活力。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全面進入新常態,持續發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得我國經濟內在系統正在發生一系列重大變化,發展方式、速度、增長動力、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等總體上有利于環境保護;公眾生態環境意識日益增強,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的合力逐步形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創造了良好條件。
經過多年來的持續努力,我們欣慰地看到,一些主要污染物削減在“庫茲涅茨曲線”上迎來拐點,速度甚至比發達國家在同一發展階段還要快;污染治理三大戰役深入推進,一些地方在環境質量改善上已取得了實在成效。實踐證明,我國以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的治理方向是正確的,措施是有效的,這為我們完成今后的環保工作任務打下了基礎,同時也增強了我們解決環境問題的信心。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環境保護既處于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處于負重前行的關鍵期;既是實現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窗口期、轉折期,也是遇險克難的攻堅期。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我們既要有緊迫感,又不能急于求成、自亂陣腳;既要保持戰略定力,又要積極作為,創新方式方法,持續提高環保工作預見性、科學性、系統性、針對性和有效性,補齊環保短板,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多的環境治理成果。
艱巨的任務考驗著我們的意志品質,崇高的使命召喚我們奮力前行。在新的一年里,我們要抓住重點,找準突破口和著力點,綜合施策,迎難而上,全力攻堅,打好污染治理攻堅戰,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為建設美麗中國做出新的貢獻。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