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周雁凌 季英德
見習記者桑志朋
“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山東段工程自2013年建成以來,歷經試通水、試運行、正常運行,圓滿完成3個年度調水任務。截至今年5月22日,調入山東境內水量約11億立方米,泵站運行約5.3萬臺時。”這是記者從山東省政府日前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的數據。
山東省南水北調局局長王安德說:“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山東段工程建成至今,工程運行安全穩定,現狀水質穩定達標。今年3月10日,調引長江水到達山東省最東端的威海市,標志著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山東段工程13個設區市的規劃供水范圍目標全部實現。”
投資243億元,構建“T”字型輸水大動脈和骨干水網體系
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在山東境內規劃為南北、東西兩條輸水干線,全長1191公里,其中南北干線長487公里,東西干線704公里,在全省構建起了“T”字型輸水大動脈和全省骨干水網體系,共劃分為11個單項、54個設計單元工程,總投資243億元。
在干線工程建設基礎上,山東省南水北調配套工程(自干線分水口至水廠)規劃供水區分為魯北片、膠東片、魯南片。配套工程共分為14個單項、38個供水單元工程,概算總投資224億元。一期工程供水范圍涉及全省的13個市、68個縣(市、區)。
山東省南水北調局副局長羅輝告訴記者,省委、省政府要求今年底完成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建設任務并具備接納長江水的條件,按照省政府批準的工程規劃,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具體實施由所在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負責。省政府督查室牽頭對南水北調配套工程進行專項督查,省水利廳、省南水北調局通過現場蹲點督導、簽訂責任書、每月通報考核結果、實行紅黃牌掛牌督辦等措施,切實加強工程建設進度督導,確保工程按期完成建設任務。
緩解水資源短缺矛盾,調水、生態、社會等綜合效益顯著
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山東段工程運行后,不僅具備每年為全省增加凈供水量13.53億立方米的能力,緩解水資源短缺矛盾,而且打通了長江水的調水通道,構建起長江水、黃河水、當地水聯合調度、優化配置的骨干水網,大大增加了特殊干旱年份水資源的供給保障能力。
南水北調濟平干渠工程自2015年運行后,先后引江、引黃累計為小清河補源2.4億立方米,明顯改善了小清河上游濟南市區段水質和生態環境。此外,保障了濟南市保泉補源,2015年2月至今,利用南水北調工程引江、引黃保泉補源5800萬立方米。
山東省還積極發揮南水北調工程的綜合帶動效應,全省7個市的30個縣(市、區)每年可直接消化中水2.06億立方米,增加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00萬畝。
堅持問題導向,建立工程長效運行機制
王安德說,當前,山東省南水北調工作正處在工程建設、工程運行的疊加期、過渡期、轉型期。要堅持問題導向,緊緊圍繞解決制約工程良性運行的政策、機制等關鍵環節,持續用力、抓緊抓實各項工作,充分發揮工程綜合效益。
為明確水污染防治與水質保護的工作責任,山東省率先出臺了全國第一部關于南水北調的地方性法規《山東省南水北調條例》,確定了工程管理范圍與保護范圍的劃定權限、劃定原則、劃定標準,規定了工程管理范圍內和工程保護范圍內的禁止性行為,并明確了相應的法律責任,為全省南水北調的工程管理、用水管理等提供了有力支撐。
為全力規范南水北調工程運行管理,逐步建立長效運行機制,山東省先后出臺47項管理制度,將工程運行管理各項職責任務和制度規定落實到崗、到人。建立了績效考核、聯合稽查督辦、管養分離、內部預訂管理等機制,倒逼管理工作由建設向運行平穩轉變,促進了運行管理規范化、精細化。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