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岳平 易理旺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9部委近日印發《關于加強資源環境生態紅線管控的指導意見》。文件要求,合理設置紅線管控指標,構建紅線管控體系,健全紅線管控制度,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安全,倒逼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文件明確了生態紅線的意義和目標。生態紅線要成為社會可持續發展不可逾越的底線,既要在維護生態環境安全方面發揮“保障線”的作用,又要成為各種管理和決策活動需要特別關注的“高壓線”。生態紅線一旦落地,就要成為硬約束。要實現這一目標,拴住野蠻增長的欲望,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3點。
首先,提高紅線劃定的科學性和權威性。基礎理論研究要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撐。生物圈是一個復雜的生命體,湖泊是大地的眼睛、森林是地球的肺、濕地是地球的腎等比喻形象地描繪了各種生態系統對生物圈的價值。在劃定生態紅線時,要明確生態紅線定位,確定生態紅線劃定體現的是最低保護要求還是最優保護方案。如果是以底線概念為主導,生物圈中的精華部分都可獨立劃分出來。如果堅持最優方案,需要綜合分析現狀,設計生態廊道,構建有利于各個生態系統間物質、能量和信息流動的完整體系。最優方案能夠使各生態系統保持聯系,更符合自然規律,但前期工作量較大。
第二,明確劃定生態紅線的松緊原則和管控措施。鑒于目前公眾對生態系統的了解并不深入,紅線范圍宜松不宜緊。紅線內區域面積太小,生態一旦被破壞,損失可能無法彌補。因此,紅線區域內面積可以略寬,留下彈性空間,未來可以動態調整。就一個縣域而言,對環境資源的利用最好呈紡錘形,高度開發和應嚴格保護的部分位于兩端,所占比例相對較小,中間的主要部分維持農業生產生活現狀。理論上分析,特別是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偏遠山區的原住民自愿外遷,事實上降低了守住生態紅線的壓力。目前,很多縣(市、區、旗)正在劃定生態紅線,需要正確領會工作內涵,只有各類區域始終保持合適比例,才能呈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優美的和諧局面。
第三,及時回應生態紅線劃定后能否守得住的質疑。目前,一些人認為,生態紅線將成為經濟發展的阻礙,成為未來開發的阻力。這種誤解亟待澄清。劃定生態紅線,可以看作是對工業發展歷程的一次全面反思。過去在規劃縣域經濟時,信奉“無工不富”,幾乎村村點火,大面積廢田建廠,導致土地利用比例失調,環境問題日益凸顯。而事實上,如果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布局合理,工業占地并不會過多。
湖南省長沙縣的實踐很有參考意義。長沙縣按“北農南工”的思路,將工業布局在縣域南部,北部以生態保護和農業生產為主,縣政府提出了用全縣5%的土地創造95%的財政收入的目標。為此,全縣所有工業都集中布局到了星沙等少數鎮,企業在工業園區內集約發展,單位土地面積的GDP產值較高。同時,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式,保證了北部農業鎮財政經費,促進其開展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工作。這個模式成功的關鍵在于對不同的環境資源進行了準確定位:適合工業開發的區域,高效使用;適合農業生產的區域,規范管理;需要保護的區域,納入紅線范圍禁止開發。長沙縣的實踐證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不矛盾。在推廣生態紅線時,要多宣傳這些鮮活事例,澄清公眾的誤解。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