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雪艷 郭立宏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綠色發展”已從單純的經濟學名詞轉化成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共識。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政治建設和社會建設一起列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布局當中,提出要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其中推進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的經濟發展要求走綠色發展道路。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再次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扎實推進綠色發展,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增長點的決心。
綠色發展是以綠色經濟為主要內容的發展模式,是新的時代背景下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全新詮釋,其中綠色生活方式是綠色發展重要的實踐途徑,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生活方式無論從狹義,如人們日常生活活動的方式和形式,即衣、食、住、行、用、娛樂等日常消費生活方式和支配閑暇時間的方式,還是從廣義的生活方式,如包括勞動方式、精神文化生活方式、社會交往方式和家庭生活方式等,都離不開生態環境。所謂綠色生活方式是一種按照社會生活生態化的要求,培育支持生態系統的生產能力和生活能力,創建有利于生態環境和子孫后代可持續發展的環保型的生活方式。綠色生活方式要求人們充分尊重生態環境,重視環境衛生,確立新的生存觀和幸福觀,倡導綠色消費,以達到資源永續利用,這有利于人類實現世世代代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的目的。培育綠色生活方式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人們從理念上認識其重要性、必要性,同時需要從政府政策導向、法律保障制度、文化自覺機制等方面多管齊下、共同努力。
轉變職能,構建政府引導機制
政府是具有宏觀調控能力的公共性組織,以服務大眾為主要目的。在綠色生活方式中,政府承擔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著重表現在對各級地方政府和主要領導政績的綠色指標考核和管理方式的轉變。各級政府應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合綠色生活方式的戰略規劃,逐步以綠色GDP作為各地政府政績考核指標。政府管理方式的轉變不僅表現在將權力適度下放給企業,充分發揮企業的活力和創造力,在綠色技術和綠色產品的研發上不斷努力,發展綠色產業;同時還需要致力于向社會大眾傳播生態價值觀念和人文精神。新聞媒體應大力宣傳綠色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定期向公眾公開綠色環保的相關信息,包括新出臺的政策法規、資金投入情況、環境保護報告、綠色產業及產業發展情況等,這樣可以讓政府定期自查,及時糾正不足,并接受大眾監督,實現從權力政府到責任政府的轉變,構建真正的責任、服務、綠色政府,從而保障經濟健康發展,促進社會和諧進步。
完善法律,構建行為制約機制
我國關于環境和資源方面的法律還存在很多空白,在平衡經濟發展和環保節能方面的法律也有很多不足。所以,須從分析現有法律法規的內容和主體著手,查漏補缺,并制定出新的相關法律法規。例如完善節能減排、排污交易、綠色產業等相關的較新領域的法律,在能源立法、污染防治、治理立法等方面進行相應的修改,加大執行力度,將可持續發展落到實處。在制定經濟、文化、社會等相關法律時,要充分考慮“綠色”的發展理念,將綠色生活方式真正融入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這樣既可以增強整個法律體系的完整性,同時也能有效地運用法律手段保證綠色生活方式的養成,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實現環保管理運作的法制化,切實做到將綠色生活方式的意識納入法治軌道并加以強化、調整、提升。要加大法律宣傳,增強公民法律意識,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建立以科學理念為指導、以行為規范為準則、以法律制度為支撐的高層次、系統化的綠色生活方式。
強化理念,構建適度消費機制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生活方式理念是對生活方式起指導和統率作用的精神動力源泉,是有關生活價值、意義、目的等一整套觀念性因素的綜合,是生活價值觀、質量觀、幸福觀等問題的理論總和與抽象。綠色生活方式的確立,需要生活理念的轉換,它要求人們充分尊重生態環境,確立新的生存觀和幸福觀,倡導綠色消費,以促進人類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近年來,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的消費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例如消費享樂主義正在四處迅速蔓延,奢侈消費、愚昧消費、消費比例失調等現象不斷涌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則表現為消費品的過分包裝、過分追求奢侈品、奢侈裝修住房、追求豪華大排量汽車以及大操大辦紅白喜事等,正是這些求“大”求“奢”非“綠色”消費方式的存在加劇了煤、油、電、水、地等資源的緊張,同時造成資源的大量浪費和環境的嚴重污染。這些以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的消費方式,嚴重影響自身他人及子孫后代的發展,極大地制約著生態文明的實現。因此,我們要大力倡導適度消費,形成科學、低碳、環保、循環的綠色消費方式。樹立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生態理念,使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居住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讓人們充分享受社會發展所帶來的便利和舒適的同時,履行應盡的環境責任,按照自然、環保、節儉、健康的方式生活。
注重教育,構建綠色文化機制
作為當代公民,選擇什么樣的精神生活,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現實命題。我們需要從文化角度來反思如何培育綠色生活方式,并以文化自覺推動形成綠色文化理念。要培養全社會的綠色文化自覺,就是要形成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確立全新的、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生態價值觀,培養公民對綠色文化的自覺性與自信力。
要使培育綠色生活方式轉化為人們的自覺追求,關鍵在于全面開展國民環保教育,利用各層次各領域國民教育體系中完備的師資力量與課程設置強化對下一代的環保教育,逐步將環保教育滲透到社會活動之中,并結合社區發展建設進行全民的環保生活方式教育,使人們自覺選擇綠色生活方式。要建立完善的生態倫理教育體系,加強全民的生態科學知識教育,通過綠色環境教育積極培育民眾的生態意識、低碳意識、節約意識、環保意識,讓綠色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將環境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將綠色生活教育融入公民教育之中,以提高廣大人民維護公眾利益和生態環境的自覺性與責任感,建立起個人生活要對環境負責任的觀念,為培養綠色生活方式的自覺性和自信力提供寬松的、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
(作者單位:西安理工大學、西北大學)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