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認識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形勢,準確把握大局,將兩者緊密銜接、有機融合,以環境保護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是“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長時期做好環保工作必備的素養與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就是進入新常態。這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的必經過程。實現這樣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對我們是一個新的巨大挑戰。謀劃和推動“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就要把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作為貫穿發展全局和全過程的大邏輯。
這一論述,對于做好新形勢下的環保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但我們同時必須看到當前經濟形勢仍然錯綜復雜,從今年一季度我國經濟“成績單”來看,當前我國正處在轉型升級、動能轉換的關鍵階段,結構調整陣痛仍在持續,經濟運行筑底企穩的基礎尚不牢固,經濟下行的壓力仍然比較大。在這樣的形勢下,如何做好環保工作,使環保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是環保工作者面臨的巨大挑戰和嚴峻考驗。
陳吉寧部長指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一體融合的,抓環境保護就是抓發展,就是抓可持續發展,只有真正抓環境保護、深入抓綠色發展,才最終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抓住“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化這三大特點,結合區域、城鄉不同的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經濟水平、人口規模等條件,因勢利導、順勢而為,才能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互促共贏。
要結合對地區特質的準確判斷,謀劃統籌協調策略。環境保護不是發展的“包袱”。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區域環境分化趨勢顯現,這就要求環保工作在促進科學發展上必須因地制宜,針對不同地區不同的資源環境特點、經濟發展水平和環境保護狀況有針對性地推進,以環保為抓手改變不合理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空間布局,拓展發展空間,提升經濟質量。
要結合對產業特征的清晰把握,謀劃轉型升級措施。環境保護不是財政的“包袱”。不同地區的經濟基礎和產業結構不同,這就要求環保工作在推動轉型升級上必須分類施策,既全力推動尋求高科技含量、高經濟附加值的新的增長點,又大力支持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為經濟發展凝聚更強的競爭力,培育更大的優勢。
要結合對發展病灶的敏銳洞察,謀劃改善環境重點。環境保護不是政績的“包袱”。不同地區的環境問題各有差別,這就要求環保工作在攻堅重點上必須對癥下藥。要抓住本地區制約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遵循科學的方法,徹底弄懂為什么治、治什么、怎么治。直面環境問題,不回避、不推諉,體現領導干部的擔當;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才能讓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績得到群眾的認可,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面對經濟新常態,做好環保工作要研究大形勢,高站位引領、高起點設計,把思路融入大局中,把工作抓到點子上,切切實實做“兩山論”的踐行者和引領者。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