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十三五”系列報告會第七場報告會于4月19日上午在京舉行,環境保護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吉寧作了題為“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 補齊生態環境突出短板”的報告。本報記者采訪了陳吉寧。
我國的生態環境質量有所改善,但環境問題的復雜性、緊迫性和長期性沒有改變
問:經過“十二五”時期的努力,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哪些進展與成效?
答:“十二五”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把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轉化成路線圖和施工圖,以大氣、水、土壤污染治理為重點,堅決向污染宣戰,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積極進展。主要表現在:污染治理進程明顯加快,環境設施建設取得積極成效,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進展順利;環境法治建設日益加強,加大環保督政和公開約談力度,從嚴查處企業環境違法行為,推動一批突出環境問題得到解決,地方政府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排污企業的守法意識、公眾的監督意識穩步提升;環境制度和管理不斷完善,出臺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等配套文件,劃定生態紅線、開展戰略和規劃環評、嚴格項目環評、注重標準引導、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等環境預防措施得到強化,綠色環保觀念日益深入人心。
這些成效集中體現在“十二五”四項約束性指標全面完成,環境質量得到改善。根據首批實施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74個城市可比數據,相比2013年,優良天數比例提高10.7個百分點,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下降4.6個百分點,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下降23.6%。其中,京津冀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同比下降7個百分點;PM2.5年均濃度同比下降17.2%。珠三角空氣質量改善幅度最大,區域顆粒物平均濃度為34微克/立方米,首次達標,這在全國具有標志性的意義,說明我國特大城市群空氣污染的難題正在逐步解決。
問:全社會都非常關注環境問題。對此,各方面評價不一。請問您如何看待我國當前的環境形勢?
答:“十三五”是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期。我國經濟發展表現出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化三大特點,環境保護處于既大有作為又負重前行的關鍵期,機遇與挑戰并存。
機遇主要體現在:一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強大動力。二是經濟轉型升級,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紅利釋放進一步增強,將促進污染物排放強度持續下降。三是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依法治國,將有效改變環境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現狀,為環境保護帶來政策紅利和法治紅利。四是公眾對環境保護關注度持續提高,有利于形成全社會保護環境的合力,同時對環境產品的需求顯著提高,會成為推動優質生態產品供給的重要動力。
但總體上看,我國環境保護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多階段多領域多類型污染問題長期累積疊加,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隨著環境治理措施深入推進,留下的環境問題復雜性增強,解決難度加大,進一步推進環境治理和質量改善的各項工作更加艱巨復雜。大氣環境質量方面,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污染程度較高,部分地區冬季霧霾天氣頻發高發;水環境質量方面,部分水體特別是一些重點流域的支流污染嚴重,地表水質狀況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態勢,特別差和特別好的水體均在減少,優良水體保護難度加大;土壤環境質量方面,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生態環境狀況方面,農業生產與土地開發導致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問題依然嚴重,城鎮化、工業化與資源開發導致的流域生態破壞、自然海岸線喪失、野生動植物自然棲息地減少等問題加劇;環境風險方面,我國正處于環境高風險期,區域性、布局性、結構性環境風險更加突出,一些地區重金屬、危險廢物污染等歷史遺留問題突出,成為環境安全的重大隱患。
概括來講,我國的生態環境質量有所改善,但環境問題的復雜性、緊迫性和長期性沒有改變。必須清醒地認識和把握我國生態環境的嚴峻現狀,才能理性客觀、執著堅定地推動環境質量的改善。
資源環境指標反映保護的鮮明態度、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多方面安排部署促目標實現
問:十八屆五中全會和“十三五”規劃綱要把綠色發展作為新的發展理念之一,您對此有何認識和理解?
答: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著重解決的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的問題,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重大變革。“十三五”規劃綱要處處體現綠色發展的理念和要求,注重推動建立資源消耗少、污染排放低的經濟體系、市場激勵機制和社會行為。以推進新型城鎮化為例,“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要求,要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加大“城市病”防治力度,不斷提升城市環境質量;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調節城市規模,實行綠色規劃、設計、施工標準,實施生態廊道建設和生態系統修復工程,建設綠色城市;開展生態文明示范村鎮建設行動和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建設田園牧歌、秀山麗水、和諧幸福的美麗宜居鄉村。
問:“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的今后5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中,涉及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有哪些?
答: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十三五”規劃綱要在今后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中將“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單列一項,明確今后五年要實現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主體功能區布局和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在“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中,資源環境指標有10項之多,并且全部為約束性指標,占所有約束性指標(13項)的77%,占“十三五”規劃綱要所有指標(25項)的40%,可稱之為分量大、任務重、要求高、約束強。比如,在環保約束性指標中,首次提出與公眾感受息息相關的空氣質量指標和地表水質量指標,即到2020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超過80%,PM2.5未達標的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下降18%;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大于70%,劣V類水體比例小于5%。這充分表明了黨中央、國務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鮮明態度、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
問:為確保上述目標的實現,“十三五”規劃綱要從政策到實施層面有哪些舉措?
答:“十三五”規劃綱要圍繞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從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大環境綜合治理力度、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健全生態安全保障機制、發展綠色環保產業等7個方面進行了安排部署。這些安排有以下特點和要求:
一是突出源頭預防。要求強化主體功能區作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基礎制度的作用,推動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積極推進京津冀協調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著力擴大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
二是突出節約與保護協同。要求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大幅提高資源利用綜合效益,并對用水、用能、用地等都提出了具體強度和總量雙控指標。
三是突出環境治理。要求嚴格落實約束性指標,制定城市空氣質量達標計劃;嚴格保護良好水體和飲用水源,加強水質較差湖泊綜合治理與改善;實施土壤污染分類分級防治;大力推進污染物達標排放和總量減排;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四是突出系統保護。要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全面提升各類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全面提升生態系統功能,擴大生態產品有效供給,維護生物多樣性。
五是突出制度建設。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建立森林、草原、濕地總量管理制度,建立綠色稅收體系,研究建立生態價值評估制度,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筑牢生態環境風險防控的屏障,減少環境風險隱患,妥善處置突出環境事件。
六是突出重大工程支撐。通過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大氣環境治理、水環境治理、土壤環境治理、危險廢物污染防治、核與輻射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等6項環境治理保護重點工程帶動環境治理。
緊緊抓住改善環境質量這一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
問:環境保護部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的職能部門,如何組織實施和全面落實好“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的目標任務?
答:“十三五”藍圖已經繪就,下一步就是要真抓實干,把“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一系列部署落到實處。概括起來,就是要緊緊抓住改善環境質量這個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突出重點打好三大戰役,提高環境管理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和信息化水平。路線圖就是要推動落實5個方面的任務:以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為動力,加快構建綠色發展的內生機制;以建立健全環境預防體系為抓手,切實優化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格局;以法治和標準為牽引,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生態環境安全為底線,加大環境風險防控力度;以社會共治為路徑,大力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
在組織實施中,將著力推進以下重點工作。
一是分解落實“十三五”目標和任務。著重明確省、市、縣生態環境質量要求,嚴格考核問責。把目標任務與年度指標的下達、落實和總結結合起來,與環境保護督察巡視結合起來,與規劃實施的中期評估、終期考核、年度情況調度結合起來,確保分解落實、任務作實、效果真實。
二是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深入落實《水十條》,狠抓飲用水安全保障;保護良好水體,確保“好水”不變差;下力氣治理“差水”,督促地方政府逐步解決城市黑臭水體等問題。出臺實施《土十條》,夯實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和建立健全法規標準體系兩大基礎,突出農用地、建設用地兩大管控重點,推進對未污染的、正在污染的、已污染的土壤提出防治和風險管控措施三大任務,強化加大科技研發力度、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強化目標考核三大保障。持續實施《大氣十條》,從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去產能、加強散煤和機動車治理、提高城市環境綜合管理水平、加強區域聯防聯控、強化重污染天氣應對等方面強化大氣污染防治。
三是深化落實各項改革舉措。開展中央環保督察,落實生態環保“黨政同責”;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增強環境監管的統一性、權威性、有效性;監測事權上收,建立全國統一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保證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及時性、權威性;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筑牢環境精細管理的基礎;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PPP、政府購買服務、第三方治理等方式,大力推動環保產業發展。
四是強化環境法治保障。繼續加大執法力度,通過5年時間初步形成守法新常態,促進建立公平規范的市場競爭秩序。今年將繼續開展新《環境保護法》實施年活動,全面落實新《大氣污染防治法》,堅持“督政”與“督企”并舉、“嚴打違法”與“規范執法”并重,提高環境執法效能;以打擊惡意違法排污和造假行為為重點,保持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的高壓態勢;依法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對排污企業全面實行在線監測;繼續強化與公安部門、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的銜接配合,嚴懲違法企業及責任人;加強執法機構規范化建設和執法稽查。
五是大力推進全社會共治。全面推進大氣和水等環境信息公開、排污單位環境信息公開、監管部門環境信息公開,健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信息公開機制,把政府和企業同時放在陽光下,接受公眾的監督和考評。繼續加大對公眾自覺保護環境的推動力度,動員公眾積極踐行低碳、環保、綠色的生活方式,從自身做起,為環境質量改善做出自己的貢獻,真正形成全民環保、全民共治的生動局面。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