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0日)
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是在國家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了新階段,面臨著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的情況下,也是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后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會議的主要目的是,落實“十二五”規劃的主題和主線,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落實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和《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總結“十一五”期間的環境保護工作,分析環境保護面臨的新形勢,部署今后一個時期的環保任務。下面,我講幾點意見。
一、“十一五”時期環境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環境保護,把保護環境確立為基本國策,大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笆晃濉睍r期,國家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部署。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國環保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一是環境保護從認識到實踐發生重要變化。國家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戰略任務,環境保護在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顯著增強。經全國人大批準,組建了環境保護部,為更好地發揮環保在服務民生、宏觀調控等方面的功能提供了組織保障。制定了循環經濟促進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等法律法規,修訂了水污染防治法,環保的法律支撐更加有力。出臺了一些有利于環境保護的價格、財稅等經濟政策,以及綠色信貸、綠色證券、生態補償等舉措,市場機制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更加顯現。國家“十一五”環保規劃確定的各項指標和重點任務全面完成。
二是環境保護投入和能力建設力度明顯加大。 “十一五”期間,從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環保的財政資金支持,帶動全社會環保投入2.1萬億元,有力地推動了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進入快車道。中央安排專項資金70多億元,完成了全國一半以上的縣區級環境監測站標準化建設,初步建成了環境監測和污染源自動監控網絡。過去環保系統一些基層單位“廢氣靠聞、污水靠看、噪聲靠聽”,現在已經有了很大改觀。環境執法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完成了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開展了中國環境宏觀戰略研究,加強了科技攻關、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為做好環保工作提供了基礎支撐。
三是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的作用逐步顯現。大力推動環境保護的“三個轉變”(見附注),促進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并重、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以保護環境優化經濟發展的工作逐步加強。在結構調整中,嚴把節能環保關,采取綜合措施淘汰落后產能,全國30萬千瓦以上火電機組裝機容量占總容量的比重由47%提高到71%,鋼鐵行業1000立方米以上高爐比重由21%增加到52%。嚴格項目環評,實行必要的區域限批,國家層面拒批的“兩高一資”建設項目總投資達3萬多億元。加強重點行業環保核查,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出了貢獻。
四是污染防治和主要污染物減排成效明顯。持續推進重點流域、區域污染防控,著力解決突出污染問題,部分地區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加大飲用水水源保護力度,解決了2.15億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問題。支持6600多個村鎮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示范建設,2400多萬農村人口直接受益。五年中,主要污染物減排預定任務超額完成,全國城市污水處理率由52%提高到77%,火電脫硫比例從14%提高到86%,七大水系好于Ⅲ類水質的比例提高幅度超過14個百分點,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期間環境質量得到有效保障。
總之,“十一五”時期是全社會環保意識明顯提升的五年,是投入和整治力度最大的五年,是環保領域不斷拓展的五年。這些成績來之不易,凝聚著包括在座各位的辛勞和智慧。剛才,大會表彰了全國環保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在此,我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受到表彰的單位和個人表示熱烈祝賀!向多年來辛勤工作的環保工作者,以及關心、支持、參與環境保護的各界人士表示誠摯慰問!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矛盾和問題。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和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階段,發達國家一兩百年間逐步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集中顯現,呈現明顯的結構型、壓縮型、復合型特點,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根本改變,壓力還在加大。當前,一些地區污染排放嚴重超過環境容量,突發環境事件高發。今年以來,節能減排形勢十分嚴峻,前三季度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幅度只有1.6%,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反而上升7.2%。總的來看,環境保護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我們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憂患意識,繼續破解難題,推動環境保護事業實現更大發展。
二、進一步深化對環境保護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現實情況都表明,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任務十分繁重,經濟轉型的要求日益迫切,環境保護任重道遠。保護環境是關系當前與長遠、國計與民生、和諧與穩定的大事,關系黨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首先,加強環境保護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任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也付出了過大的資源環境代價,資源與環境已經成為發展的最大瓶頸制約。目前,我國石油消費量已超過4億噸,其中2億多噸依靠進口。預計今年煤炭消費量可能達到35億噸,大致相當于其他國家煤炭消耗的總和;煤炭是我國的優勢能源資源,但從前年開始已經呈現凈進口的局面。當前成品油、煤炭等市場趨緊,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供應的難度。再按照這種拼資源、拼消耗的模式發展下去,資源就難以支撐,經濟難以持續。資源消耗大的結果是環境污染,環境問題的背后是資源的過度消耗。現在一些地區生態環境質量嚴重退化,需要經過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努力才有可能恢復。資源相對不足、環境容量有限,已成為我國國情的基本特征。對此我們必須高度警醒,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切實改變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重的增長模式,推動經濟增長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加強環境保護,既是轉方式的內在要求,也是轉方式的重要推動力量,是穩增長的重要引擎。對資源環境來講,可以破解瓶頸制約,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對結構調整來講,有利于產業優化和技術升級,再造新優勢;對發展空間來講,能夠擴大市場需求,形成新的增長動力。總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否見到實效,一個基本的衡量標準是發展的資源代價是否降低、環境質量是否改善,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生態環保力度有多大,一個明顯的標志是節能環保產業是否發展壯大起來。
第二,加強環境保護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途徑。黨的十七屆四中、五中、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把建設生態文明納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環境作為發展的基本要素,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先進、可持久的生產力,是一種稀缺資源。自然環境好就意味著投資創業環境有更大優勢,有利于聚集優秀人才,吸納先進生產要素,發展現代產業特別是科技產業和服務業,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隨著時代的進步,生態文明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一些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但也走過了先污染后治理、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彎路,付出了沉痛代價。正如國外學者所指出的,“沒有環境保護的繁榮是推遲執行的災難”;不保護環境,經濟就會陷入“增長的極限”;通過保護環境優化發展,經濟則會有“無限的增長”。加強生態環保不是放棄對發展的追求,而是要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的和諧。我們既要走工業化道路,又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這關系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根基,貫穿于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進程。
第三,加強環境保護是人民群眾的迫切愿望。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接近5000美元,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階段,人民群眾對提高生活水平和質量有了更多期盼和要求。身體健康是事業的本錢,是個人和家庭生活的基礎。對群眾來說,沒有健康,生活水平和質量就無從談起。對國家來說,沒有健康,人力資源的優勢就難以發揮。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載體是環境,環境狀況與人的健康狀況息息相關,優良的環境越來越成為城鄉居民的普遍追求。我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認真回應人民群眾的迫切愿望,切實抓好環境保護。還要看到,基本的環境質量、不損害群眾健康的環境質量是一種公共產品,是一條底線,是政府應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而現在影響和損害群眾健康的環境問題還不少,農村仍有8000多萬人飲水不安全,一些大城市灰霾天數接近全年的30%-50%,由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不斷增多。我們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重要的標志之一、也是最大的制約因素之一就是生態環境。我們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就必須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改善環境質量,增進人民群眾的福祉,保護賴以生存的家園。
第四,加強環境保護是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必然要求。環境問題是一個涉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科技等多層次多維度的復雜體,當前世界各國的競爭已經從傳統的經濟、技術、軍事等領域延伸到環境領域。在世界經濟復雜多變的背景下,各種貿易保護主義明顯抬頭,一些西方國家對進口產品提出了“碳關稅”、“碳足跡”的要求,綠色壁壘逐漸成為維護本國利益的手段。歐盟準備在明年對境內經停航班征收碳排放費,澳大利亞今年也通過了對碳排放征稅的法案,就是例證。這種趨勢可能還會發展和蔓延。我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對外依存度高。如果我們不加強應對和適應,不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對外貿易就可能受阻,國際發展空間就可能受到擠壓?,F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等全球性問題已經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和博弈的新焦點。我國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已居世界前列,發達國家要求我減排的壓力不斷加大。我們應當抓住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契機,變挑戰為機遇,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高我國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在世界科技和產業調整變革中,綠色經濟、低碳技術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新平臺,這本質上也是發展空間的爭奪。從增強綜合競爭力、維護國家利益、保障能源資源安全、承擔國際責任考慮,都需要我們切實做好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工作。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國務院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都對今后的環保工作提出了要求、作出了部署,并明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環境保護是經濟增長、結構調整、民生改善的匯聚點。我們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把環境保護作為穩增長轉方式的重要抓手,把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作為重中之重,把改革創新貫穿于環境保護的各領域各環節,積極探索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境保護新道路,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資源環境效益的多贏,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與社會和諧進步。
三、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處理好發展經濟與創新轉型、節約環保的關系,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現實而緊迫的重大課題。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了發展的主題主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明年經濟工作作了全面部署,總的基調是穩中求進,“穩”主要是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進”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是調整經濟結構。落實“十二五”規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具體到環境保護領域,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之所以強調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這是因為:一方面,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十分突出,同時又跨入經濟社會結構加速變動、各種矛盾和風險明顯增多的中等收入發展階段,環境已成為制約進一步發展的突出問題,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大考驗。另一方面,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不足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部分群眾生活還不富裕,按照中央扶貧工作會議確定的新的貧困標準,還有1.28億人尚未脫貧。必須牢牢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這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要用發展的辦法去解決前進中存在的問題。發展必須轉型,要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加強生態環保,實現科學發展。轉型也是發展,是一種有促有控、調優調強的發展,通過推進環保,可以培育新的增長領域、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環境問題本質上是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和消費模式問題;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必須在轉變發展方式上下功夫,在調整經濟結構上求突破,在改進消費模式上促變革。在當前復雜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下,必須把穩增長與促轉型有機結合起來,兼顧當前和長遠,在轉型中鞏固當前增長勢頭、實現長期平穩較快發展。
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就是要把經濟發展與節約環保緊密結合起來,推動發展進入轉型的軌道,把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作為發展的基本前提,同時充分發揮環境保護對經濟增長的優化和保障作用、對經濟轉型的倒逼作用,把節約環保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國民經濟體系。
一是要把優化產業結構與推進節能減排結合起來。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既可以提高發展的質量,又是從源頭上節能減排的治本之策?!笆晃濉逼陂g,為完成節能減排任務,各地做了艱苦努力,但在后期壓力仍然很大,一些地方搞拉閘限電,對群眾生產生活造成了一定干擾。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了新的五年節能減排任務,這是在“十一五”既有基礎上確定的,還增加了兩項污染減排指標,潛力縮小了,要求更高了,難度更大了。深入推進節能減排還得從治本上想辦法,在結構調整上下真功夫。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等產業,繼續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落后產能。需要強調的是,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具有市場需求廣、就業容量大、科技含量高、帶動作用強等優勢,能耗強度平均只有工業的1/5,污染排放更低,要加快發展步伐,努力提高服務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
二是要把企業增效與節約環保結合起來。就我國工業企業來講,不少企業在生產方面的技術裝備并不遜色,有的甚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在節能減排方面的意識相對淡薄、環保方面的技術裝備水平不高。目前我國重化工行業單位能耗明顯高于世界先進水平,一些單位產品污染物排放量甚至是發達國家的10倍。通過改造既能降耗減污、又能增加效益,提高競爭力,潛力巨大?!笆濉逼陂g,要把企業節能減排技術改造作為一件大事來抓,重點推進重化工行業的技術改造。請認真研究,做好規劃,分批組織實施。對現有重污染企業,要深入開展環保核查,促使企業做好節能環保改造。對新建企業特別是重化工企業,也要強化節能環保的硬約束。國際上跨國公司新建重化工企業時,環保及相關投入占建設資金的比重一般達到15%-35%,而我國只有少數企業能夠達到10%。要提高環境準入門檻,促使新建企業增加環保投入,采用先進的環境風險防范技術。
三是要把擴大內需與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結合起來。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也是我們的最大優勢。在當前世界經濟變數明顯增多的情況下,必須更加重視擴大內需,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擴內需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現在我們大規模推進能源資源節約和環境污染治理,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但這種投入可以對技術、裝備、服務等創造巨大的市場需求,催生規??捎^的新興產業,從而帶來更大的回報和效益?!笆晃濉逼陂g,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產值累計超過7萬億元,增加值約2萬億元,已接近全社會環保投入?!笆濉逼陂g,節能環保產業產值累計將達到十幾萬億元,增加值將超過環保投入,顯示出新創產出大于治理投入的良好前景。要完善扶持政策和措施,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品、技術和服務,包括技術裝備、專業管理、工程設計、施工運營等產業,以提高節能環保效率,拓展新的經濟增長空間。要實施主要污染物減排、農村環境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環保先進適用技術研發應用和環保產業發展示范、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環境監管能力建設與運行保障等重點環保工程,進一步提高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能力。同時,要加大生態保護力度,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保護生物多樣性。
四是要把生產力空間布局與生態環保要求結合起來。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稟賦、環境容量和生態狀況都有很大差異,推動發展、轉型和環保必須優化經濟的空間布局。目前一些發達地區資源靠長距離輸入,環境嚴重透支,必須加快產業升級步伐,切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優化發展中強筋壯骨、形成新的競爭優勢?,F在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步伐明顯加快,這符合經濟梯度推進的規律和全國發展的需要。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實行差別化的產業政策,同時必須嚴格環境準入標準。中西部地區既應抓住機遇發展經濟,用好差別化的產業政策,又應堅持高起點發展,絕不能降低環境門檻,要切實防止污染轉移。還要結合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國家環境功能區劃,在重要生態功能區、陸地和海洋生態環境敏感區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紅線,履行好環境管理職責。
四、切實解決影響科學發展和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
保護環境的目的就是要實現水清天藍地干凈,環保成效的關鍵在于環境質量的改善。要適應人民群眾宜居安康的需要,總結過去行之有效的經驗,推進改革創新,完善辦法措施,加快解決一批積重難返的環境問題,為科學發展固本強基,為人民幸福增添保障。
第一,要堅持努力不欠新賬、多還舊賬,加大水、空氣等污染治理力度。解決環境問題,必須處理好預防與治理、新賬與舊賬的關系。我們既要通過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國民經濟體系,努力不欠新賬,又要加快治理歷史遺留的存量污染問題,盡量多還舊賬。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笆濉逼陂g,要進一步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全面完成保護區劃分,全面取締所有排污口,全面推進水源地環境整治,確保群眾喝上干凈水、安全水。流域污染防治要在繼續突出重點的同時,把覆蓋范圍擴大到所有大江大河大湖和有關海域,并實行分區控制,優先防控重點單元。通過財稅優惠、項目傾斜等措施,鼓勵一些地方率先摘掉流域水污染嚴重的帽子,讓其休養生息。江河湖泊一旦污染,治理成本巨大,甚至不可逆轉,要優先保護水質良好和生態脆弱的湖泊和河流。“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將通過專項資金投入100億元“以獎促?!保鞯匾惨哟笸度牒鸵龑鐣顿Y。現在一些地區中小河流和溝渠有水皆污,地方政府要更加重視這些水系的治理。同時要進一步提高城市污水處理率,“十二五”期末全國城市要平均達到85%以上,東部發達地區城市要超過90%。
人們生活須臾離不開空氣。“十二五”期間,防治大氣污染要實行脫硫脫硝并舉、多種污染物綜合控制,并健全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明顯減少酸雨、灰霾和光化學煙霧現象。前段時間,一些大城市出現長時間灰霾天氣,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細顆粒物(PM2.5)是形成灰霾天氣的主要因素。處理好這個問題,一是要抓緊修訂和發布嚴格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參考世界衛生組織為發展中國家推薦的標準,增加PM2.5等監測指標,改進空氣質量評價方法;二是要根據各地空氣污染特征、經濟發展水平和空氣質量要求分期實施,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可通過聯防聯控率先實施;三是要適時提高標準限值,逐步與國際標準接軌。應當看到,把PM2.5納入空氣質量常規監測指標,不僅是環境保護的一大進步,也是經濟結構、消費模式的一大轉折。PM2.5人為來源主要來自于機動車尾氣、燃煤煙塵、建筑揚塵以及冶金水泥等工業粉塵。降低PM2.5濃度,必須大幅度調整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加快淘汰污染嚴重的企業,同步提升車用燃油品質,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和新能源汽車,引導群眾綠色出行等等,這將帶來一些深刻變化。國家將從產業發展、財稅政策、節能減排等方面支持各地“關舊上新”,調整、改造、關停一批落后企業,新上一批環境友好的產業。
第二,要堅持城鄉統籌、梯次推進,加強面源污染防治和農村環境整治。城市環境與農村環境唇齒相依,農村環境保護不好,不僅損害農民的利益,還會嚴重影響城市居民的菜籃子、米袋子、水缸子。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顯示,農業源排放的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分別占排放總量的44%、57%和67%。這反映出城鄉環保還不平衡,農村環保仍是一塊短板?!笆濉逼陂g,要大力推進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引導和鼓勵農民科學施肥施藥和合理養殖種植,積極開展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復,把好土壤這一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同時,結合新農村建設,擴大農村環境連片整治范圍,重點完成6萬個建制村的綜合整治,每年抓出一批群眾看得見、摸得著、能受益的治理成果。
近年來,一些地方出現重金屬污染事件,嚴重影響人民群眾尤其是兒童的身體健康。要嚴格實施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規劃,有效減少重金屬污染的危害。一是合理調整涉重金屬企業布局,嚴格落實衛生防護距離,在人口聚居區和飲水、食品安全保障區堅決禁止新上項目。二是提高準入門檻,督促企業深度治理,確保穩定達標排放,不能達標的企業一律停產整頓直至關閉取締。三是對重點防控區域采取工程措施集中治理,加快解決鉻渣、尾礦庫等歷史遺留問題。
第三,要堅持預防為先、及時應對,著力消除污染隱患,妥善處置突發事件。環境污染事故是經濟粗放型增長的結果,是環境問題日積月累的破壞性釋放,一旦發生,后果十分嚴重。要牢固樹立隱患險于事故、防范勝過救災的理念,加大風險隱患排查和評估力度,把環境污染事件消滅在萌芽狀態。要建設快速高效的應急救援體系,充實應急救援物資和裝備,一旦發生事件就及時啟動應急預案,把損害降到最小程度。要合理調整化工企業空間布局,嚴格化學品生產管理,堵塞運輸安全漏洞,切實防范化學品環境污染事件。
這里需要特別強調核安全問題。一樁大的核事故,不僅會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甚至會毀掉整個核事業。今年3月發生的日本福島核電站核泄漏事故,對我們是一個警示。我們一定要慎之又慎,絲毫不能放松警惕,堅持安全至上,組織力量對我國核電進行全方位評估和論證,抓緊編制核安全規劃,確保核電安全萬無一失。同時,要切實加強放射源管理,避免發生公共事件、禍及人民群眾。
五、在改革創新中開創環保工作新局面
各地區、各部門要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把環境保護作為轉型發展和改善民生的一件大事來抓,加強組織領導,齊心協力,共同做好各項工作。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用改革的思路、創新的辦法來破解難題,健全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體制機制。在此,我提幾點要求:
一是落實目標責任。環境保護實行的是統一監管、分工負責,地方政府對本行政區域主要污染物總量削減、環境質量和環境安全負總責的管理制度。剛才,受國務院委托,周生賢同志與各省(區、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部分中央企業負責同志簽訂了“十二五”污染物總量削減目標責任書。各地要盡快分解任務,落實計劃,確保實現預定目標。要制定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指標體系,納入地方各級政府績效考核,嚴格實行責任制。對未完成目標任務的地方,追究有關領導的責任。
二是完善經濟政策。我國在環境方面歷史欠賬多,各級財政要把環保投入列入年度預算,并保持合理增長幅度。國家財政資金和預算內投資都要增加環保能力建設投入,保障必要的運行和維護經費?!笆濉惫澞軠p排目標中新增了氮氧化物減排任務,能否完成這項任務與燃煤電廠脫硝緊密相關。國家已經出臺脫硝電價,還要抓緊出臺脫硝設施運行管理辦法,完善脫硫脫硝電價政策。保本微利是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轉的基本前提,要完善城鎮污水處理收費政策。過去的實踐證明,“以獎促治、以獎代補”是推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行之有效的手段,中央財政將進一步擴大“以獎促治、以獎代補”資金規模,有條件的地區也要加大這方面的投入。開征環境保護稅對于“清費立稅”、促進企業強化環保具有重要作用,要抓緊研究立法和開展試點。國務院對完善環境經濟政策提出了明確要求,各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盡快制定并出臺相關實施辦法。
三是推進改革創新。改革是發展和轉型的強大動力,從根本上破解資源環境難題也必須從改革上找出路,創新體制機制,調動全社會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推進這方面改革,既要著眼于環境與發展事業,完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又要把握環境保護的特有規律,探索改革的有效措施。比如實行排污權交易,不僅可以使排污多的企業增加成本,而且可以使排污少的企業獲得經濟效益,還可以促進相關環保技術和產業的發展。這有利于把政府強制減排行為轉化為企業自主減排行動,實現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從國際上看,美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相繼實施了排污權交易,促進了污染減排,提高了污染治理效率。美國上世紀90年代中期實施二氧化硫排污權交易,2008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比1970年下降63%,減排成本僅相當于原先估算的1/3。近年來,我國東部一些發達省份在這方面也開展了試點工作,并取得好的效果,有必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推廣。再如,對電、水、氣等涉及民生的資源產品實行有區別的價格政策,能夠有效抑制不合理需求,從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要抓緊研究論證,區別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積極推進階梯式資源價格改革。又如,生態補償是平衡不同地區發展和環境權益的重要手段,要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通過財政補助、轉移支付等方式,增加國家生態補償專項資金,同時探索流域上下游之間、不同主體功能區之間生態補償的有效辦法。
四是強化環境法治。法律法規是環境保護的剛性約束和制度保證。目前我國環境法規體系還不健全,特別是罰則較輕,同時也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使得環境“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長期存在?;镜沫h境是一種公共產品,破壞環境的行為必須受到嚴懲?,F行的環境保護法頒布實施了20多年,有些內容已不能適應新形勢需要。要加快修改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形成比較完備的環境法律法規框架,特別要加重罰則、加大懲處力度,真正起到足以震懾違法行為的作用。各級環保部門要嚴格環境執法,把日常執法檢查與環保專項行動結合起來,實施跨行政區執法合作和部門聯動執法,敢于碰硬,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要健全執法程序,規范執法行為,建立執法責任制。要積極開展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健全環境損害賠償機制,推動環境公益訴訟和法律援助,強化環境司法保障。同時,進一步研究和解決環保執法監管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提供必要的保障。
五是加強科技支撐??茖W技術是解決環境問題的利器。要把科技創新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實施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區域性大氣污染綜合防治、土壤污染修復與治理、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控等重大環境科技專項,力爭在共性技術、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加大環保技術裝備研發力度,努力提升國產化水平,不斷降低治理成本。要廣泛開展國際合作,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六是動員全民參與。環境保護是涉及人人的事業。要深入開展全民環境宣傳教育行動計劃,廣泛動員全民參與環境保護,引導全社會以實際行動關心環境、珍惜環境、保護環境。要暢通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渠道,對涉及群眾利益的環保規劃、決策和項目,充分聽取群眾意見,鼓勵檢舉、揭發環境違法行為,自覺接受社會監督。要充分發揮新聞工作者、文藝工作者的作用,推動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力量參與環境保護的工作機制,加強與社區、民間環保組織和環保志愿者的溝通,提供必要的幫助,更好地鼓勵、支持和引導他們參與到環境保護工作中來。
新的時期,環境保護部門不僅要做好環境執法、綜合監管等工作,而且要增強宏觀意識,立足服務轉型發展、服務民生改善的需要,用全局視野和戰略思維考慮環保工作,在宏觀經濟政策制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結構優化布局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要進一步完善項目環評、規劃環評、區域限批等措施,健全環境保護綜合決策機制,理順環境監測和督查體制,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環境保護綜合改革試點。要進一步加強環保隊伍和機構建設,全面提高環境保護工作能力。廣大環保工作者要不負重托、不辱使命,做以環境保護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參與者、推動者,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引領者。
今天在座的同志都與環保工作有關。大家過去為我國環保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今后的任務更加繁重。希望同志們再接再厲,進一步做好環境保護各項工作,再創佳績,多出典型,努力開創“十二五”環境保護新局面!
(注:“三個轉變”是指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并重;從環境保護滯后于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