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失信企業“一處違法、處處受限”,就是要讓那些企圖鋌而走險者三思而行,知難而退
江蘇宿遷的5家企業因為環保信用極差,最近頗不受人待見:不僅金融機構對其暫停貸款,連企業的用電價格都被上調了。此舉一出,有人叫好:就是要戳到排污企業的痛處,看誰還敢拿環保不當回事!
這讓人想起了不久前環保部等30多個部門共同啟動的環保失信聯合懲戒備忘錄,企業在環保領域出現失信行為,將受到限制市場準入等嚴重懲戒。此次宿遷對5家企業的懲罰,讓環保失信聯合懲戒從紙面落到了實處。
新環保法實施以來,按日計罰、限產停產等措施,已經讓環保執法長出了鐵齒鋼牙,但偷排偷放、環保監測數據造假等仍然久治不愈。這里面有環保執法不夠較真和處罰威懾力不足等原因。讓企業“一處違法、處處受限”,理應成為社會共識,而這也不失為更有效的約束手段——以往有些企業對環境違法心存僥幸,如今監管手段愈加嚴密、追懲手段措施更加嚴厲,就是要讓那些企圖鋌而走險者三思而行,知難而退。
落實環保失信聯合懲戒,信息公開與部門共享是基礎。欣喜的是,環保信用體系建設在各地正逐步推開。去年青島26家企業因為環保失信貸款受到影響。今年5月貴州遵義發布了環保失信企業黑名單。把環保信用行為記錄在案、并公之于眾,通過獎優罰劣,逐步形成“環保光榮、污染可恥”的風氣。
要掙錢還是要環保,曾經是擺在企業面前的一道選擇題。在當前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發展新舊動能轉換的形勢下,以環保倒逼企業轉換發展方式,不失為兩全之策。環保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就是要告訴企業:如果不環保,錢就掙不到。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