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戴慎志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市政所所長 張曉昕
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委員 程曉陶
主持人:
本報記者 邱 玥 陳 晨
連日來,持續強降雨侵襲我國南方地區,湖北武漢、江西南昌等地出現嚴重內澇。國家防辦的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以來,每年受淹的城市都在100座以上。城市內澇問題的成因何在?海綿城市建設如何解決城市內澇問題?
城市為何總“看海”
主持人:近年來,每到汛期,我國很多城市都要輪番經歷特殊的“雨”考。人們感嘆城市脆弱的同時,也發問為何城市“年年治澇,年年澇”?
程曉陶:近年來城市內澇頻發,主要是城市在短期內急劇擴張,快速的城鎮化擠占河湖,擾亂水系。一方面是在城鎮化快速擴張的過程中,自然氣候環境發生了變化,導致城區降雨分布、強度與頻率等都發生了變化。另一方面,城鎮化之后,地表硬化了,在相同的降雨量下,地表徑流量就大大增加,加劇了城市洪澇的危害。此外,城市向外擴張以后,原來一些城外的行洪河道都變成城市的內河,沒有了拓寬河道的空間。
過去,城市最怕的是外江洪水,但現在每年絕大多數城市受淹都是暴雨內澇所致。“先地上,后地下”的發展模式,造成許多城市排水系統不達標,再加上管理不善、老化失修等問題,內澇防治體系與現代化的城市發展需求極不匹配。城市缺少現代化內澇防治體系,也不僅僅是管網建設不足,還包括蓄、滯、分、滲、調等綜合性手段,以及一系列法規、政策的調整。
戴慎志: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只著重于城市建設,缺乏對水利建設的重視和投入,甚至在城市建設過程中人為填湖造地,填河筑路,縮小了水域面積,嚴重破壞了水系統的通暢性,儲水空間大幅縮減。有些城市在建設時沒有按城市規劃做,而是“任性”開建。建設太快,導致城市不按系統性建設的規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規律發展,因此,自然就實施了“報復”。
張曉昕:在快速城市化過程中,我們對原有的水系、湖泊、濕地缺乏很好地控制和保護,造成了現在一旦發生較大降雨,雨水無處可去的尷尬。從根本上講,造成城市內澇的原因在于城市發展或者經濟建設存在“重地上、輕地下”的短視行為,沒有處理好城市建設和水系湖泊、濕地保護之間的關系。很多地方政府填湖造地,雖然增加了土地資源,但也破壞了水環境,降低了雨水存蓄的容積,一旦發生暴雨,便造成洪澇災害。
重金治澇并不能短期見效
主持人:針對城市內澇,我國許多城市花重金治澇,但收效不甚明顯。據媒體報道,武漢為建設海綿城市投資規模超百億元,卻在入夏以來因連續降雨發生嚴重內澇。
戴慎志:重金治澇并不能短期見效,武漢、南京兩個城市的內澇問題有個共同特點,原本兩城都有大面積的內湖和周邊湖泊,城市湖泊量處于全國前列,但大面積填湖導致城市蓄水能力下降,影響了城市的排澇能力。針對水豐富地區,尤其是沿河沿海地區城市,僅用地下排水系統排水是遠遠不夠的。首先應理順城市內部與周邊水系的關系,擴大周邊河道和湖泊的儲水空間。此外,治澇仍需時日。
張曉昕:2014年,住建部最新出臺的《室外排水設計標準》,針對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分別提出了相應標準。但要想達到城市的內澇防范標準,不能僅靠排水管道實現,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城市防澇綜合系統,包括建設小區雨水源頭控制系統、雨水管渠系統、超標降雨應對系統以及城市防洪系統等。而建立這套完整的系統,不僅需要城市規劃、水利、市政等部門配合,更需要各個專業之間的技術規范、標準有效銜接。
程曉陶:構建完整的內澇防治體系要從三個層次進行規劃,一是流域規劃、二是城市規劃、三是社區規劃,不同層次規劃,解決不同的問題,因地制宜探求各自合理可行的解決方案。城市內澇防治體系的建設,還涉及新老城區建設規劃不同的問題。對于城市開發的新區,可以形成骨干排水管網,以立法的形式推進“先地下,后地上”的開發模式,并要規定不能因開發而加大固有的外排流量。
一個完整的城市內澇防治體系的建立,需要作風險的評估與經濟可行性的比較。根據區域土地利用方式及其與河湖水系的關系,劃分出水土保持區、分滯蓄水區、可積水區與防護區等。即使對防護區,也要針對其重要性,設立不同的治澇標準。對于超出排水標準的澇水,建筑物與小區需要采取自我保護措施。
城市如何告別“逢雨必澇”
主持人:當前,“海綿城市”的概念正走進中國城市治澇的視野。所謂“海綿城市”,就是通過一系列城市設施的建設與合理規劃,讓城市像海綿一樣,將雨水吸收、過濾,并收集儲存起來,進行合理利用。海綿城市建設如何破解城市內澇問題?
張曉昕:海綿城市是個廣義的概念,既包括城市中的河湖水系、濕地,也包括大的江河流域中的洪泛區,此外還有建設小區里面的綠色屋頂、雨水花園、可滲透鋪裝等。如果按照這種廣義的概念控制好流域的洪泛區、蓄洪區、保護好城市的河湖濕地和水系、合理布置城市的建設用地,將對緩解城市內澇起到很大作用。
海綿城市不是短期就能實現的目標。應當結合海綿城市建設,加強對現有湖泊水系的保護。通過劃定流域的洪泛區、蓄洪區、河湖濕地保護的藍線和城市生態紅線,更好地處理好水和城市的發展關系,最終實現海綿城市的建設目標。
戴慎志:建設海綿城市,必須首先精心疏浚城市內外部水域系統,使其形成一個完整水系。如通過建設水閘、增加排澇泵進行水位調節,甚至可以在下雨前提前將城市河道或城市周邊水域內的水排走,從而預留出足夠的儲水空間用于大雨時城市排水。通過海綿城市建設,控制雨水徑流、修復水生態、改善水環境、涵養水資源,才是破解城市內澇的根本所在。海綿城市建設必須因地制宜,一種方法是結合地下空間開發一并考慮。比如,上海是高地下水位城市,可以結合小區中心綠地、地下車庫的建設,設計建造地下蓄水池。還有一種山區城市,地形坡度很大,一蓄水容易造成山體滑坡。這些城市要更多地考慮徑流的情況,盡可能讓水流到地勢低的地方蓄存或直接排入河流。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