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3年起,為方便公眾了解環境空氣質量狀況,山東環保在專業指標的基礎上引入了具象性指標——“藍天白云、繁星閃爍”(簡稱“藍繁”)天數,并以氣象學上的“能見度”作為技術判定依據,具體判定標準為:
①能見度日均值≥10km且有16個小時值≥10km;
②雖然能見度日均值<10km,但PM2.5日均值≤75μg/m3(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且相對濕度日均值≥85%。
滿足上述任一條件,即認定為“藍天白云、繁星閃爍”。
通過對2013年以來近500萬個監測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可以證實:能見度和PM2.5呈現很好的負相關性。隨著PM2.5質量濃度的升高,能見度逐步降低,但兩者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在濕度一定時,能見度與PM2.5關系可以用冪函數表示:
y=a×xb,
其中,y為能見度,單位km,x為PM2.5質量濃度,單位μg/m3,a、b為常數。
圖1例舉了濕度(RH)=40%時能見度與PM2.5擬合情況。從冪函數曲線看,大致在60-70μg/m3之間存在一個“拐點”(見圖2)。在“拐點”的右側,伴隨PM2.5濃度的降低能見度緩慢升高;在“拐點”的左側,隨著PM2.5濃度進一步降低,能見度迅速改善。這樣的“拐點”,如同治霾過程中環境治理的屏障,一旦突破,公眾的環境獲得感就會明顯提升。
山東省2013年、2014年的PM2.5平均濃度分別為98μg/m3、82μg/m3,處于“拐點”右側,因此會出現能見度改善(5.6%)滯后于PM2.5改善(16.2%)的情況。2015年PM2.5平均濃度為77μg/m3,已經接近“拐點”范圍。相信隨著環保工作不斷深化,我省PM2.5年均濃度必將突破“拐點”,公眾的環境獲得感也會隨之明顯提升。
附圖:
來源:山東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