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王亞楠 張國棟
環境治理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政策驅動性。有完善的規章制度和標準體系,才會有相應的治理沖動和各項要素投入。
近日我省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方案》,對制度創新著墨濃重。回望山東已取得的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成績,無不得益于因地制宜在制度上進行的探索;而當下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種種瓶頸,也亟須各種規制的探索革新,為綠色發展打開空間。
既要“老大”真抓
更要建章立制
正在施工的大樓整個被一層淡淡的水霧包裹,在陽光下閃著微光——夏日的午后,直白的陽光令人多少有些焦躁,走進德州市陵城區富路幸福春天的施工現場,卻瞬間感到些許清涼。
“你看,一米一個噴頭,都是自動的,噴下來就成了‘霧簾’。”現場負責人葛愛國指著大樓外施工面高高的懸橋說。大樓里面也有噴淋設施,墻上、地上,到處都是濕潤的樣子。“以前里面施工塵土飛揚,工人受不了就鬧。”葛愛國說,現在樓里專門有人負責,保證施工面不起土。
小小的揚塵,是大氣污染中最容易為人感知的。環保部考核組今年對我省大氣十條現場考核時就指出,與北、上、廣、深乃至太原、石家莊等城市相比,山東城市揚塵控制水平差距明顯。2015年,全省PM2.5占PM10的比例僅為58%,明顯低于周邊,今年4月,這個比例進一步降為44%,是2013年有PM2.5監測數據以來的最低值。
“半城城建半城塵。”省環保廳廳長張波表示,出現這種現象,除氣象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各市施工工地數量和施工面積很大,而城市環境管理卻仍粗放。自2013年發力大氣治理至今,這一問題始終突出。
令人尷尬的是,所有業內人士都承認:揚塵治理其實是當前各項大氣污染物治理中技術難度最低的。包括道路硬化、立網噴淋等一系列抑塵措施,富路幸福春天只停工6天就全部整治完畢,達到“場地無積塵,出口無輪痕”的要求。
“陵城區監測點位這些天數據明顯改善了。”德州市環保局污防科科長張培勇拿出手機,給記者翻看各區縣監測站點排名數據,這樣的短信現在每天都要報送給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一把手。
今年“五一”假期的第一天,德州市長陳飛就召集開了一個揚塵治理的短會,只有十幾分鐘。會上發的材料20多頁,全是陳飛4月中下旬自己暗訪了解的情況,負責揚塵治理的部門坐不住了。“大氣治理上發現問題、工作不力,市委常委會上都是直接點名。”張培勇說。
環境治理需要“老大”真抓,更需要建章立制,科學規范長期抓。近年來,我省逐漸加嚴排放標準、促使造紙行業轉型升級,“氣質”考核、生態獎補調動各市治理大氣污染主動性等經驗,都驗證了制度創新、標準引領的有效性。《方案》專門就完善法規和標準體系進行了部署。
山東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衛國說,制度創新的任務艱巨,“必須把主要手段從行政命令轉向法律規制,才能給市場主體以穩定預期,放心大膽投入治污”。
制度體制創新固然重要,落到實處更為關鍵。京津冀自啟動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以來,河北已率先完成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實現了縣級空氣監測站點全覆蓋,大氣各項指標從此前的落后于山東,到現在基本持平。在我省,大氣污染防治問題較突出的省會城市群區域,自去年底也啟動了聯防聯控機制,但記者了解到,目前落在實處的舉措,僅僅是開展了2次聯動執法行動。至于各城市間的影響因素和程度、交界地帶的典型問題、大氣惡化時的應急協同等,尚無實質性進展。
重新認識資源
以制度建設提高利用率
實現綠色發展,既要降低污染,更要高效、低耗利用資源。
“全省一年產生56億立方米再生水,這是多么寶貴的資源,可絕大部分都白白排掉了。南水北調一年才調水15億立方米!”對于我省再生水回用狀況,張波并不滿意。在他看來,綠色發展不僅僅是單純的污染治理,而要從資源消耗和產出的角度重新進行認識。
發展再生水用戶的不易,棗莊市薛城區污水處理廠廠長劉承偉深有體會。他告訴記者,薛城污水處理廠的出水已經大幅優于一級A標準,全部具備回用條件。
但截至目前,他們只有兩個企業用戶:一個是老用戶建陽電廠,一天用水約6000立方米;另一個是今年的新用戶建陽碳黑,一天用水約5000立方米。加上供給城區廣場及高鐵站的景觀用水,該廠每天處理生成的5萬多立方米再生水中,僅有2萬多立方米進行了回用。
棗莊市環保局污防科科長王士昌介紹,棗莊市城市污水處理廠一天可生成再生水約37萬立方米,但回用率僅為1/4。從全省來,年再生水利用量也僅為8億立方米,僅有日照市實現了城區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全部回收利用。
再生水回用,管網建設是最大制約。劉承偉說,再生水管網投資巨大,建陽電廠距薛城污水處理廠不過2公里,當年修建管道就投入600多萬元,雙方協議,電廠負責投資建設管道,污水處理廠用水費沖抵投資。臨區的一家熱電廠想用再生水,但需要建10多公里管道,預計投資6000多萬元,難度太大了。
倡導再生水回用,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盡可能地涵養地下水資源。山東當前的城市建設對蓄水、涵水并不“友好”,地下水補給條件惡化,而城市的許多用水如洗車、綠化、路政等其實是可以使用再生水的。早在五六年前,記者就曾在北京的住宅小區體驗過飲用水、中水分離的供水系統,沖廁所都是中水,有單獨的水價。這種系統在省內至今罕見。
當劉承偉們都感慨“光靠企業不行”時,是否意味著當前制度設計存在缺位?
認識一變天地寬。對資源重新開發利用的機會無處不在。位于濱州高新區的山東華陽油業有限公司,從地溝油中提取出一種珍貴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質——角鯊烯,每噸150萬元,企業每年從地溝油中榨出兩億多元的產值;濱州豐華橡膠粉制造公司,把廢舊輪胎加工成細度只有一根頭發絲三分之一的橡膠顆粒,價格漲了4倍;濰坊金絲達環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其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生產線分選出廢塑料為主材料,生產出新型復合材料檢查井蓋,不僅質量好,還解決了容易被盜的問題……
省政府節能辦主任劉緒聰認為,綠色發展的內核就是優質、高效、低耗、環保,要把過去認為的廢棄物、不夠珍惜的資源作為利用起點,依靠政策引導、制度規范、科技支撐,才能突破地大物“薄”、資源能源約束的瓶頸,提高產出率,打開新空間。
從這個意義上看,《方案》提出資源利用更加高效的具體目標,指出要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建立節能減排市場化機制、水權水市場制度,培育排污權交易市場等具體舉措,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
從單純的污染源治理,到生態全面修復
水蔥、香蒲綠意招搖,白鷺、蒼鷺徜徉其間,魚兒不時浮出水面。初夏的馬踏湖,在陽光下亮得耀眼。
“這是鳳頭鸊鷉,挺漂亮的一種鳥,以前咱這沒有;這是震旦鴉雀,是很珍貴的鳥。”鞏本忠是附近的魚一村村民,也是一名攝影愛好者。他向記者展示相機里的照片說,這些都是在馬踏湖拍到的。
馬踏湖以前可不是這樣子。往前推10年,3條入湖河流都嚴重污染,沿湖百姓自發封堵,不再讓河水入湖。再加上圍湖造田等,湖面嚴重退化,“一度已經看不出是個湖,只剩些溝渠”,桓臺縣環保局副局長李華說,湖水中COD最高時到了1000毫克/升左右,超過五類水標準20多倍。因為不長莊稼,沿湖村民上訪過好幾次。
“現在水面恢復到1000多畝,豬籠河已經恢復了歷史走向。”李華說。經過入湖口人工濕地的再次凈化,豬籠河給馬踏湖帶來一天2萬立方米、達到三類水標準的水源補給,“夏天再熱也能維持住湖面了。”眼下,3條河流都有人工濕地正在規劃建設,全部恢復歷史走向后,預計每天能補給馬踏湖9萬立方米水源。據悉,淄博市正在復制馬踏湖的經驗,對孝婦河上游開展治理。
我省提出完善資源環境生態紅線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嚴守環境質量底線。“底線思維,就是環境質量只能改善不能惡化;紅線意識,就是辦什么都先想想環境承載力,從生態規律出發。”張波說,“眼下,山東到了‘還賬’的階段”。從單純的治理污染源到“河有水、水有魚”的基本環境訴求,再到如今的生態修復、逐漸恢復生態功能,環境治理、生態建設的進程,伴隨的是百姓不斷提升的環境訴求。2020年,山東流域環境要全面達到環境功能區劃的要求,恢復全省水體基本的生態使用功能。
生態是有價值的。一下大雨,城市就變成了“看海”,這就是城市生態功能退化后,喪失了蓄水、滲水、排洪等生態減災功能。張波舉例說:“現在濟南南部山區的開發利用無序、過度,如果從50年后看,這種破壞帶來的后果將是驚人的。對于生態的價值,要從更長的時間和整體長遠利益去審視。”
以生態環境質量為指向,是山東環境治理的突出特點。“讓人民群眾呼吸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我省對到2020年的生態環境質量提出了水、氣、土、海等多項指標要求,對生態環境修復進行了專門部署,同時提出國土空間開發要以水資源、環境容量、優質耕地、近海海域和地質環境安全等方面的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優化空間開發格局。這也正是綠色發展的真正價值。
來源:大眾網